芙蓉街一侧的文化墙。童晓霞 摄
周口芙蓉街的前身叫花井台街,因街北头路西有一眼井、井上砌有花井台而得名。
傍水而居,逐波兴埠。周口中心城市起源于明洪武年间的西老寨永宁集,后延展到沙河南岸的周家口,清朝中期一度达到鼎盛,人口有十多万之巨,两河三岸大小街道72条,加上背街、胡同110多条,很多街名都是由群众自发叫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人文特色。
纵横的街巷构成了城市的框架,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可以查到的民国22年(1933年)《周家口图》和1935年的《周口街道寨门略图》上,还找不到花井台街的路形和地理标注。1950年的《周口市街详图》上,方出现了一段很短的花井台街的标注,在西新集街(现西大街西段)的南侧、落花坑(现周口人民公园落花湖)的西侧,街道东西两侧有规模不大的建筑。按照过去一般的两侧有建筑为街、没有建筑或少有建筑为路的说法,花井台街向北延展过西新集街穿过东西两侧的西大坑、人民体育场,有大路通到盐路口,向南延展则有大路通到西南门(之前称作来薰门)。
从历史地图的考证来看,花井台街的出现相对来说并不算早,之所以叫得响,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花井台本身。水井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意义,有水井处是故乡。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并且伴随着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自古就有“背井离乡”和“乡井”“市井”之说,所谓“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水井也成了具有家国和乡土故园意义的文化符号,更是乡愁的一种寄托和象征。据周口文史专家王羡荣老先生笔述,周家口群众过去都是吃河水、用井水,一般两三条街就有一口井,花井台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花井台与其他井有所不同,它高出地面1米,井口以青石砌成,周围筑起1.5米高的花墙,豪华美观,特别引人注目,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花井台。久而久之,“花井台”就成了那一带的街名和特有称号。
再一个就是花井台膏药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科学的瑰宝。膏药,顾名思义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通过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
过去,花井台西侧有一膏药铺,其祖传四代近二百年历史配制的消散败毒膏(元寸膏)非常有名,现已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花井台膏药第四代传人王建中介绍,花井台膏药的来龙去脉很有些传奇色彩。又据其珍藏的民国十一年六月文瑞楼书庄出版的《疡科选粹》一书之序中,有关花井台膏药的笔录记载:祖发成公幼经商书笔业,慈心为怀,因积德需要莫如习医路近,后求师于江南名医詹先生(在过清朝太医院,后辞官还乡徽州,曾来周口游玩,住在老乡开的鲍乾元笔墨庄,王发成当时在此做印刷工人)受业七年,詹公看吾祖发成为人好善,将自己之精研妙方倾心吐胆全授无遗,又加意苦心深造数十寒暑用功,求诊者日众,是患疡症均能以重移轻、由轻治愈,后研究之膏药名曰元寸膏,内之药料数十余味纯选道地产品,对阳臃阴疽及皮肤疮疖莫不奏效如神……
花井台膏药经王发成传给王文明,彼时王家已在花井台置业开铺,仁济四方,颇有名气。方圆几十里乃至更远的群众买膏药都来买王文明家的,并且因为药铺紧邻花井台,群众便称王文明家的膏药为“花井台膏药”。花井台这一称号也因此传得更远。
据花井台的老门老户和参与芙蓉街修路设计的杨工回忆,花井台街改为芙蓉街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这一点在1994年版的《周口市志》里也大体可以得到印证,其中的一套周口市街道名称表里这样记录:花井台,北起西大街南至七一路,结构为土路面。也就是说,撇开志书付梓成书所需的时间,至少上世纪80年代这道街还叫花井台街,土路,并且只是七一路以北的这么一段。
花井台街的更名与城市的发展直接相关,更与其紧邻的周口人民公园扩建有着天然的联系。1978年,周口人民公园扩建;1980年,周口市恢复县级建制;1982年7月1日,周口人民公园建成开园,其间周口市中医院、周口七中等也相继建成投用。城市功能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拓展优化与基础设施的提升,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一片区的花井台街也即是芙蓉街和常青街等主要支路相继进行了改造,至于为什么更名为芙蓉街,一则是体现时代文化气息,一则是有以芙蓉树作为行道树的缘故。再据当地的住家户回忆,原来周口人民公园西墙外的确是有一排芙蓉树的,之后在又一次的提升改造中全部伐掉了。这个时候路西的花井台依然还在,只是实用的意义已经不大,并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今,历经改造提升的芙蓉街从西大街一直通到黄河路(原车站路),七一路北段的排房民居多已拆迁,基本被在建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所代替,街道西边一侧栽上了银杏树,而花井台则被填埋在了人行道下。不过,花井台膏药铺依然还在,不仅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还在不断传承,继续着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行道。在春花秋风时,在飞雪飘飘中,在透过百年皂角树的夕阳光影里,笔者曾多次找寻花井台的旧址和影踪,工地的保安、当地的老住户、药铺的主家,还有对这条街熟识的人,他们的指认基本是一致的,就是在人民公园西门对面偏南、芙蓉街路西的人行道下了。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有人说,城市靠记忆而存在,每每读起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总会让人想到老周口,特别是周口芙蓉街,进而还会想到济南的芙蓉街、宽厚里,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苏州的观前街、桃花坞,诸如此类,尽管其中的意象各不相同。无论是花井台、芙蓉街、膏药铺,还是人民公园的落花坑等,这些物质的及非物质的遗存、积淀和文化地理标志都是历史给我们的丰厚馈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挖掘、整理、利用好它,让历史的灵光照进现实,指引未来,这样我们才能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彰显出特色,城市也才会更有市井味、烟火气和书卷气,城市的发展也才更有意义,您说是吗?(童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