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的许多老街区都有代名,如三连坑、五间楼、花井台等等,虽然不是街名,却代表一个地区的称谓。尤其是当时郊区的一些地方,因没有街名,群众自然而然地选择这个地方最明显的标志作为此处的代名,久而久之代名成为固定称呼。笔者现将一些老街区的代名分述如下。
五间楼
五间楼位于今中州大道一峰超市南侧,为5间两层营业门面,建于19世纪初,地势高于街道路面1米多,建筑为砖木结构,房前用6根粗大的明柱支撑着厦檐。
由于设计精巧,美观大方,在当时只有几家3间两层楼房的周家口,五间楼成了“老大哥”,是新中国成立前周家口规模最大、历史较久的商业门面。因而,五间楼这个名字逐渐叫响开来。朋友之间通报住址时往往会说“在五间楼对门” ,或“在五间楼南边”。
新中国成立前,一户姓徐的人家在五间楼经营振兴烟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五间楼成了沙颍河南岸最大的中西药店。再往后,五间楼成了服装、鞋帽和杂货店铺。
1990年,旧城改造、拓宽街道时,五间楼被拆除。如今,很多人仍怀念那座古老、豪华、雄伟的建筑,还有人用五间楼作字号。
三道沟
三道沟位于沙颍河南岸周口三中后面的河堤上。远在明朝初年周家口形成墟集时,陆陈(稻、梁、菽、麦、稷、黍6个粮食品种在商业上的总称)行业便同时兴起。明永乐年间,周家口疏通了河道,开辟了漕运,大批粮食由沙颍河转贾鲁河经汴水过黄河,直抵京都。
当时,周家口正处于运河要冲,商业迅速发展,陆陈市场日趋兴旺,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已成为河南较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之一。当时,周家口经营粮食的大型粮店有28家,小型粮店有110余家,每年粮食成交量达两亿石以上,这些粮食多半是通过漕运进出的。
当时,周家口的沙颍河、贾鲁河有大渡口、小渡口和义渡口等十多个,从事搬运的工人有七八个班子,人员近千名。河内经常船舶如梭,帆樯如林,工人日夜装卸,河滩也成了闹市。
装船时,搬运工人用木制独轮车,将粮食从四面八方运至堤岸,再下河装船,两个人抬着一包100公斤重的粮食,从堤岸至河下要走200多米的路,其中码头阶梯就有50多米,既费力,效率又低。于是,搬运工人想出一种既省时又省力的办法,即顺着沙颍河河坡开出一条0.5米长、0.7米宽的沟,并用砖砌成滑沟,滑沟上口是堤岸,滑沟下口接近河边,装运粮食时,船停在滑沟下口,与船之间搭有一个桥板。操作时,搬运工人在堤岸上将粮食包从滑沟上口放入,一瞬间粮食包便滑至船边,等在船边的搬运工人顺势抬起放入船舱,这样搬运一包100公斤重的粮食只需十余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像这样的滑沟,沙颍河河坡先后开发出3条,这就是三道沟的来历。三道沟越叫越响,久而久之,群众便将它作为一个地名叫开了。
辛亥革命后,周家口的陆陈市场逐渐萧条,对三道沟的利用也少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年年防汛,为安全起见,在整修堤岸时,有关部门废除了三道沟,但它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至今,老周口人仍把沙颍河南岸周口三中后面的那一片地方称为三道沟。
磨盘山
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唯有周口市无山,但是过去周家口有个磨盘山。这个磨盘山位于沙颍河南岸新街北端河堤处,是一个装卸货物的码头。
早在300年前,周家口是条“十”字形河道,沙颍河南岸的新街原来是一条与贾鲁河相通的河流。由于年久淤塞,干旱时无水,汛期到来时淹没大片良田。清嘉靖年间此河被填平,建了一个码头,因为是土码头,汛期到来时,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商水、项城、沈丘大片土地,广大农民深受其害。18世纪初,清朝水师提督赵龙章(商水人)奉命加固河堤。他收购大量废旧石磙、石磨,用石磙作地基,将石磨砌成一个坚固台阶。为安全,他还让人在码头上建起一个寨门。由于堤上有一座普济寺,所以寨门上方书写有“普济门”3个大字。从远处望去,本来就高出地面的码头就像一座磨盘堆起的小山,因此群众形象地称此处为磨盘山。
黄杏樵
黄杏樵系天津人,清朝末年曾任河南省南阳兵备道,同时,统销淮阳、商水、太康、陈留、杞县的食盐,是豫东著名的富翁。
黄杏樵乐善好施,曾捐献白银5000两在沙颍河南岸建立了静远小学。此外,他以15万两白银,在周家口南寨购地30亩,建了一座豪华别墅。
该别墅门楼高大,院墙以青石加固,内有两处四合大院,转厢楼房,飞檐挑角,雕梁画栋,翠竹环植,好像一座花园。走进别墅,迎面便是一座假山,通过小桥可漫步而上。顺曲径向里行走,是一个荷花池塘,池内有金鱼觅食、鸳鸯戏水,池边垂柳成荫。六角小亭周围是花池,真乃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四季如春。
这座豪华建筑不但在周家口独一无二,在当时的河南省也是少见的。群众把它叫作黄杏樵别墅,后演变为黄杏樵,成为一方代名。□王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