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老街道的命名与演变
明末至清朝是周家口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河三岸共有大小街道114条(不包括十多个胡同)。
1.南寨计有老街道44条。其中南北向的23条:平王庙街、北新街、南新街、小南街、猪市街、牲口市街、永安街、榆树园街、老街、山货街、剪股街、北永兴街、弦坊街、南永兴街、胡家集街、油坊街、小井沿街、皮坊街、新渡口街、清和街、界牌街、白果树街、复元街。东西向的21条:西新集街、关帝庙街、西坊子街、后小桥街、圈神庙街、中寨街、菜市街、丁字街、万贯街、潘公街、陈州街、后张营街、前张营街、花土地庙街、棚桅厂街、悦来街、东堤子街、宁庄街、东顺河街、西顺河街、四新街。
2.北寨计有街道53条。其中南北向的29条:迎水寺街、乐善街、顺河街、老街、忠义街、仁义街、天元街、笆子街、镇冲寺街、小堤子街、磨盘街、大油坊街、小油坊街、前三义街、后三义街、三圣街、天平街、麻线街、白衣庙街、韭菜庙街、新兴街、新阁街、德合街、上齐埠口街、下齐埠口街、南牲口市街、草关帝庙街、东新街、王埠口街。东西向的24条:安澜街、作坊街、德化街、落凤街、天房街、至公街、人和街、兴隆街、山货街、果子街、坊子街、万寿街、马路口街、忠义街、文昌宫街、中和街、玉皇阁街、前太平街、后太平街、东顺河街、西顺河街、西牲口市街、和顺门街、小桥街。
3.西寨计有街道17条。其中南北向的5条:和合街、仁义街、大估衣街、小估衣街、五龙宫街。东西向的12条:关帝庙街、忠义街、太平街、城隍庙街、前兴隆街、火神庙街、和顺街、前坊子街、后坊子街、前茅草市街、后茅草市街、顺和街。
街名都是群众自发叫起来的,形成的原因大体有这么几种:1.因经营的商品而命名的街道。本地、外省的商家习惯同行业集中到一条街道上经营,便于形成市场,人们便以经营的商品作为街名,如坊子街、山货街、杂货街、果子街、牲口市街、柴火市街、茅草市街、菜市街、猪市街、宰驴胡同等;2.以加工的商品命名的街道。如打制铜器的打铜街,榨油的油坊街,纺麻线的麻线街,制皮革的皮坊街,制胡弦的弦坊街,染纸的作坊街,制竹器的筢子街,打铁的丁字街,加工金银的德化街,加工桅杆的棚桅厂街等;3.以庙名作为街名。如关帝庙街、平王庙街、城隍庙街、火神庙街、马王庙街、韭菜庙街、灶神庙街、白衣庙街、迎水寺街、三圣街、文昌宫街、圈神庙、花土地庙街等;4.以渡口名作为街名。如大渡口街、小渡口街、刘渡口街、上齐埠口街、下齐埠口街、新渡口街、义渡口街、王埠口街等;5.以寓意吉祥如意命名的街道。如三义街、仁义街、德化街、和平街、和合街、永兴街、人和街、兴隆街、太平街、万贯街、万寿街、天平街、和顺街、乐善街、悦来街等;6.以某种标志传开的街名。如磨盘街、小桥街、丁字街、剪股街、半拉街、椿树场街、白果树街、大井沿街、小井沿街、阴沟沿街、东堤子街、澡堂胡同等;7.在清代,周家口沙颍河南北两岸分属两个县管辖,南属商水县、北属淮阳县。因此,周家口的许多商业街是南北岸对称的。如南北两岸都有顺河街纺麻线,南北两岸的坊子街都卖粮食,南北两岸的油坊街都榨油,南岸有丁字街打铁,北岸有小桥街打铁,南北两岸的老街都开布行,南岸有牲口市街,北岸也有牲口市街,南北两岸都有太平街,就连“红灯区”,南岸有万贯街,北岸有后三义街。
“文革”中,街道名称也成为破“四旧”的对象,更换后的街道名被赋予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新街改名为红卫路,西大街改名为反帝路,南北永兴街改名为东方红大街,磨盘街改名为红旗大街,和平街改名为战斗街,还有反修街、防修路、公字街等,直到“文革”结束后这些街名才得以改正。
1965年周口地区建立后,周口成为地委、行署所在地,城区的路不断改造、拓宽,合并、连接,新的街名应运而生,如五一路、六一路、七一路、八一路、中州路、交通路、建设路、大闸路、车站路、文明路、人民路、工农路、颍河路、大庆路、纺织路、周滨路、邦杰路、育新街、新闻街、芙蓉街、庆丰街、常青街等。一些老的、重复的街名已不复存在,如中州路从南到北,涵盖了胡家集街、弦坊街、南永兴街、北永兴街、山货街、磨盘街、阴沟沿街、高庄街等8条街道。2001年周口撤地设市,拉大了城市框架,近年增添了许多新街道,如健康路、太昊路、太清路、汉阳路、泰山路、黄河路、富民路、秦岭路、嵩山路、府苑街、建安路、莲花大道、文昌大道、周口大道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道路92条、街74条、巷54条、胡同18条,合计238条。
周家口三寨及其寨门
寨,有围墙的意思。寨墙也叫小城墙,是为了保护民居、村落不被侵入而修的建筑。寨墙一般都修有寨门,夜晚关闭,白天开门,晚上有人看管。周家口战略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周口市志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三次攻占周家口,周家口沙颍河北岸两次大火,连烧三日。是年,为避免战乱,周家口由地方绅士牵头,成立了筑寨委员会,发动商人捐资、市民出工,开始了筹备筑寨事宜。“监生孙甲林倡筑周家口北寨,廪贡何家荣、武生李庆云创修南寨,岁贡李映离与其族叔李尚选捐资重修永宁集(西寨)”。试图以高墙阻挡匪患的侵入。
北寨是今沙颍河以北、八一大道以西、建设大道以南、贾鲁河以东区域;南寨是今沙颍河以南、交通大道以北、汉阳路以东,八一大道以西区域;西寨是今黄河路以东、贾鲁河以西、建设大道以南、沙颍河以北区域。三寨外墙基都用石头垒三层,外墙面全部用青砖砌筑,用糯米汤掺白石灰灌缝,内墙则采用黏土构筑,每层都用石夯夯实,非常坚固。寨墙截面呈梯形结构,下宽上窄,墙高约七米,上宽约两米,基础宽约四米,寨墙上面可走行人,墙顶砌有垛子和齿状缺口,用以瞭望观察和射击用。寨墙外留有一条一到两米的路,路外是护城河(又叫寨海河),宽七至十米,深三至五米。每寨周长约十余里。三寨共修寨门45座,非常壮观。民国初年寨门尚存28座,但到民国二十二年只剩23座。周家口百姓称寨墙以外的地方为“寨外”。上世纪30年代,寨墙、寨门被先后拆除,到上世纪50年代,这些遗址也荡然无存了。只是寨门的名字依稀留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
南寨门共16座。1.定远门:又叫南寨门,位于新华街(胡家集)南侧,禹王宫西边,越调剧团附近,向北即为南永兴街。2.景庆门:位于七一中路五一文化广场处。该门又叫狗咬庄门、凤凰台门,向西走不远,即为界牌街,是通往东郊水灌台的一座小门。3.致远门:又叫宁庄门。位于宁庄街东侧,是通往东郊的小门。4.平安门:又叫东门。位于悦来街东侧,回民小学院后,是南寨的东大门。5.新渡口门:又叫振江门,南寨新渡口街北端,临沙颍河,与北寨新渡口隔河相对。6.向枢门:又称花土地庙门,位于油坊街北头,原周口影剧院大门前。7.小渡口门:又叫山货街门,位于山货街北头,今滨河中路,门外是通向北寨火星阁门及小渡口的主要码头。8.大渡口门:又叫老街门、忠义门。位于老街北头,是通往北寨老街大渡口的码头。9.普济门:又叫磨盘山门,位于新街北头,是通往西寨义渡口、北寨大渡口的主要码头。10.三道沟门:位于三道沟街北侧,今滨河西路,该门设有专供粮食外运的码头。11.平王庙门:与西寨南大门相对,有渡船通西寨,位于今文化路小学校西边,滨河西路。12.盐路口门:位于西大坑北侧,滨河西路。该门附近是专门装卸官盐的场所,又叫西盐场门。13.安澜门:又叫小西门,位于滨河西路(寨海河边)原周口一中学校后边,是通向西杨庄的一座门。此处是旧社会的刑场。14.长治门:又叫西新集门、西大门,位于西新集街西边,今黄河南路,原为南寨正西门。15.来薰门:位于花井台街南端,因临西王庄姑庵庙,又叫姑庵门。16.永安门:因位于永安街南头而得名,又因紧邻牲口市而称叫牲口市门。
北寨门16座。1.火星庙门:又叫火星阁门,因该门路北建有火星庙而得名,位于磨盘街南头,是建老桥前周家口水上南北交通之大门。2.新渡口门:位于三圣街南端,今颍河中路,门外是通向南寨花土地庙的渡口。3.引渡口门:位于颍河路小学附近,该门设有渡口,因居民下河提水、洗衣经此门,又叫打水口门。4.耀德门:又叫上齐埠口门,位于新民街南头,颍河中路。5.普渡门:又叫下齐埠口门,位于颍河东路,老电厂南侧。6.和顺门:位于原工人路南段与庆丰街交叉处,是通往东郊的一座门。7.来吉门:位于原玉泉阁街东头,工人路南段,是通往东郊的一座寨门。8.祥曦门:又叫马路口门,位于马路口街东头,是北寨的东大门。9.北大门:又叫笆子街寨门,位于复兴街北头,是通往北郊的门户,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0.乾曜门:位于仁义街北侧,是通往北郊的一座小门。11.庆安门:位于迎水寺街西侧、贾鲁河堤上。12.人和门:位于乐善街西侧、贾鲁河堤上。13.广济门:位于王埠口街西侧、贾鲁河堤上。14.大来门:位于王埠口街西侧,又叫王埠口门,来自贾鲁河的货船多从此门登岸。15.大渡口门:位于北寨老街南口,有渡船通往南寨老街和西岸。16.小渡口门:位于北寨至公街南侧,有渡船通往南寨山货街。
西寨门9座。1.义渡门:位于西寨东南隅河堤上。2.大南门:位于西寨南侧,是通往南寨平王庙门去的一座渡口小门。3.刘渡口门:位于西寨西南,是通往南寨盐路口的一座门。以上三座门均属西寨前河沿街,因修建大闸河道加宽而拆除。4.星枢门:又叫北门,位于和合街北端,是通往西华的一座门。5.清和门:是西寨的正北门,位于后坊子街的北端。6.虹济门:是西寨的西门,位于原前茅草市街西头,西寨大闸北路苗圃西南处,是西寨的东西大道,通往孙嘴、逍遥的大路经此。7.西门:位于刘渡口西侧,是西寨最西边的一座门。8.永宁门:位于西老寨北侧。9.西老寨西门:位于河西尹堂东侧,是通往张埠口去的一座门。(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