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人: 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一章老子集中阐述了宇宙生成论和天下万物理想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看看老子是怎么说明的:
开篇的道生一:一,指元始、混沌的统一整体。由于道是独立无偶的,只此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用数字来表示称为“一”,在老子看来,“一”就是道。与第25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和第39章的“昔之得一者”相照应。其中的“一”,就是元始、混沌状态。“得一”就是得道。
一生二:二,由混沌整体分化裂变产生的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二气。
二生三:三,指阳气、阴气、和气。意思是天、地产生的阴阳二气交合形成了和气状态。
三生万物:阳气、阴气、和气相互冲摇激荡,相互包容融合,促使万物繁衍生长、生生不息,以至于无穷,所以说“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负”“抱”,怀抱、包容,意思是万事万物本身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冲气以为和:冲,交冲、融合,意思是阴阳二气交冲融合形成圆融和谐状态。
出生于史官世家、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老子,在担任周守藏室史后,潜心研读夏、商、周三代典籍,带着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这样一个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关心、都试图寻找答案的大问题,在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中看人类社会,运用直觉思维深入思考、精心推演。这一章,就是老子观察、思考、推演的结果。
这一章老子着重讲宇宙的生成,可以把相关阐释看作老子意义上的宇宙生成模式。老子认为,道是一个唯一的、独立存在的混沌整体,从这个混沌整体中生出天地。天地间蕴含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交冲、互相融合,形成和谐之气,阴气、阳气、和气交冲融合、运动变化的结果,产生了万物。老子在这里阐释的三者交冲融合、产生大化宇宙的过程,是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进一步展开。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子是以形象直观的语言,在描述宇宙生成、演化的全过程。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实质上是道创生万物论,表现为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分化、繁衍的大化流行过程。
这样一种分析阐释宇宙起源的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老子提炼中国先民长期积累的原始形态的对宇宙起源的系列观点而形成的。考察各民族早期的创世神话,尽管代表人物会有区别,但有一个认识却是共同的,就是先民普遍认为原始宇宙是一片混沌未分的世界,经过长期分化才形成天、地、万物、人。最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就把由混沌一片到天地开辟的功劳归于盘古这位大神。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正是对这种原始神话进行理论概括的结果。
同时,还应该看到,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也是继承伏羲时代“一画开天”“作八卦,造六峜”“卦道演德”,进行最早的文化精神创造的结果。伏羲观天察地,以连横和断横也就是阳爻与阴爻来描述万事万物,悟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天道”。伏羲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有天地、日月、星辰,有宇宙洪荒,它们从哪里来,今后要到哪里去。面对浩瀚宇宙和茫茫自然,面对统驭着宇宙自然和万事万物的“天道”,伏羲试图揭示蕴含其中的无穷奥秘,在确立了阴阳、确立了阳爻和阴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确立了描述万物的八种形体,也就是八卦,这一过程就叫作“卦道”。伏羲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接下来又思考为什么有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生生死死,其中蕴含哪些规律,氏族部落的人们应当如何遵循这些规律行事。伏羲思考并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这种关系,这一过程就是“演德”。在八卦中,“德”不仅仅局限于人的行为,大化流行、茫茫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德行。能够使利益相关方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都可以叫做德,阳爻有阳爻的德,阴爻有阴爻的德,伏羲推演出了阳爻、阴爻各自的德。
伏羲的“卦道演德”深刻地影响着老子,《周易》“十翼”中的“系辞”“说卦”“序卦”所推演阐释的宇宙生成论深刻地启发着老子。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演《易》篇,甚至提出整部《道德经》就是《周易》的普及版。而老子论《易》,从本质上说又是论“道”。他以“道”这个似无而实有的,最具超越性、最具否定性,也最具普遍性的存在,既继承伏羲时代以来的先民、先哲开天辟地的神话,卦道演德的成果,又以恢宏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气概,综罗百代,继往开来,形成了把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融为一体的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这一章对宇宙生成论的深刻阐述,就是这一思想体系形成的鲜明标志。当然,老子以后,有《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又有陈抟、周敦颐、邵雍的宇宙生成论,观照这些宇宙生成论的传承由来,皆出自老子之门,与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一脉相承。
当然,也应当看到,这一章作为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意在探讨大化宇宙的本体、本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历代注家对本章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淮南子》“天文”“原道”、《庄子》“天地”“田子方”、《黄帝四经》《吕氏春秋·大乐》都有解说,前代及当代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看,对这一章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解读认为“道生一”中的“一”是含有“无”与“有”的能够化生万物的各种因子的混沌状态。“一生二”,指由这种混沌状态化生出阴阳二气。“二生三”,指阴阳二气交冲融合化生出和气。然后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中的“和”指“和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交冲激荡、相互涵容融合而化生出来的,是最理想的万物生成后的状态,在老子看来,这种状态具有最为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种解读认为,“一”是混沌未分的道,道生出天地后,阴阳二气是从天地中化生出来的,阴阳二气冲摇激荡、相融相合生出了和气。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只在《道德经》这一章中提到了阴、阳,而“天地”一词在相关章节中多次出现,并且把“天地”与道并举,比如第六章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因此,从老子的原著中也可以找到以“天地”释“二”的依据,说明“天地”应当是产生阴阳二气的主体。
由此可见,在这一章,分歧最大的是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读。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是说化生后所呈现出的最为理想的状态或模式,大家对此的解读看法基本一致。
可能是受了老子和前人的感染,小说大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以史湘云与丫鬟翠缕对话的形式,解释了“阴阳”与“气”的关系。史湘云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一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按照曹雪芹的看法,阴和阳本是同一个力量“气”在运行过程中的表现,“气”依照阴阳相互对冲整合的方式运行,进而形成宇宙万物最为和谐的生命状态。
综上所述,这一章阐述了宇宙生成论,其中揭示的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融合,形成和谐之气,阳气、阴气、和气三者运动变化产生万物的进程,也是大化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进程。只有阴阳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阴阳和谐,才能万物茁壮;只有阴阳和谐,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应当说,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念,对当今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记者 黄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