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将至,广大民众外出旅行、聚会聚餐等现象增多,人群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例如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还有食物中毒、登革热、狂犬病、蜱传疾病等。为使大家平安、健康欢度假期,周口市疾控温馨提示如下:
一、出行前准备
1、外出游玩提前做好行程规划,做好预约,错峰出行;关注有关专业部门的旅行提示,了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疾病流行现状。
2、若有身体不适,尤其是老人、孕产妇和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建议请专业医生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出行。
3、若自驾游需提前做好出行攻略,避免疲劳驾驶。
4、个人防护用品(口罩、免洗手消毒剂、消毒湿巾等)。
5、根据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准备好厚薄适中的衣物等。
二、谨防肠道传染病
春夏季是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痢疾、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主要表现有发热、出疹、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
预防小贴士: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海鲜类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煮透后再食用;调节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3、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患者用过的餐具、水杯、便器、卧具等注意清洗消毒,避免疾病的传播。
4、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注意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5、积极接种疫苗。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
三、谨防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百日咳、以及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等。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全身及呼吸道症状。
预防小贴士: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在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3、做好开窗通风。定期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医院、超市等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4、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均有相应的疫苗,建议无接种禁忌症的公众及时全程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体弱、免疫力低下者。
四、谨防食物中毒
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预防小贴士:
1、外出就餐应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单位。
2、家庭烹饪时要保持烹饪区域清洁,使用干净的水及原材料,养成良好卫生操作习惯。处理食物前后勤洗手,准备食物时生熟分开,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
3、谨慎食用酵米面食品,不采食不明野生蘑菇和野菜。
五、谨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通常起病突然,发热多持续2-7天,可伴有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眶后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等,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我国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被蚊子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措施。因此,旅行期间避免被蚊子叮咬最为关键。
预防小贴士:
1、出发前:若去南方省份或东南亚等境外旅行,需关注有关部门的旅行提醒,了解旅游目的地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区域。目前往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以及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等地,需重点注意做好防蚊叮咬措施。
2、旅行期间:外出要穿浅色长衣长裤,身上涂擦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尽量住宿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合理使用蚊香、蚊帐等;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3、返回居住地后:返回后应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及同行人员的健康状况。
六、谨防蜱传疾病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4-9月为蜱虫活跃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会被蜱虫叮咬。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发炎等症状,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和动物发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及病死风险高,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
预防小贴士:
1、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在野外不要穿凉鞋,有效防护足部,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防止蜱虫附着。
2、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蜱虫拔出后,切勿用手直接接触或挤压取出的蜱虫,因皮肤接触蜱虫分泌物仍会导致感染,可将蜱虫放入酒精、密封袋中或用胶带包裹,或从马桶冲走。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3、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疲劳、肌肉关节疼痛、身体出现特殊皮疹、出血点、头痛不适、神经系统改变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七、谨防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特异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人发病后病程短,病死率100%。
预防小贴士:
1、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的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2、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后应尽快到附近的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处理。
3、科学管理宠物,圈养好自己的宠物,不要随意遗弃,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
4、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八、户外出游安全
1、外出游玩应注意提前了解天气状况,防范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
2、防范踩踏、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
3、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历不明的山野菜、野果及菌类,避免因食用野生植物(如毒蘑菇)导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