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医以其独特的全科思维,将骨质疏松视为全身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强调“肾主骨”的同时兼顾肝、脾、气血等多系统协调,将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一源三因”:“一源”指肾虚为发病根本;“三因”包括脾虚、肝虚和血瘀3个关键促进因素。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剂
肾阳虚型:此型基本病机为肾阳不足,不能温煦骨骼。主要表现为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基本治法为温补肾阳、强筋壮骨,方选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包括附子、肉桂、杜仲、续断、巴戟天等。
肾阴虚型:此型本质是肾阴亏虚,骨骼失于濡养。典型症状包括腰背酸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女性绝经后容易发病。治疗时宜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代表方剂为左归丸或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龟板等。
脾肾两虚型:此型病机在于脾失健运,肾精乏源。常表现为腰背隐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多见于高龄老人或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者。治法应以健脾益肾、补气生血为主,方选归脾汤和无比山药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
肝肾阴虚型:此型病机涉及肝肾精血俱亏。症状包括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治疗时应当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选虎潜丸或一贯煎加减,常用药物有白芍、当归、牛膝、桑寄生等。
气滞血瘀型:此型核心在于气血瘀滞,骨骼失养。表现为骨痛固定不移、日轻夜重、关节活动受限、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常见于骨质疏松伴骨折或慢性疼痛患者。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方选身痛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常用药物有丹参、红花、三七、骨碎补等。
中医外治疗法
熏洗或敷贴可增强治疗效果。常用外敷方: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续断、狗脊各100克,加红花、川椒60克研末,用醋调和敷于痛处,每日1次~2次,30天为一疗程,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
除了熏洗和敷贴,还可以使用针灸、推拿、运动导引等辅助疗法。
饮食调养方法
补肾羊肉粥:包含羊肉50克、补骨脂10克、肉桂2克、粳米30克等食材,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桑寄生鸡蛋汤:包含桑寄生30克、红枣10枚、鸡蛋2个等食材,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
核桃黑豆粥:包含核桃仁30克、黑豆50克、粳米100克等食材,具有填补肾精的功效。
杜仲猪腰汤:包含杜仲15克、猪腰1对、枸杞10克等食材,具有强筋健骨的功效。(川汇区人和街道史滩社区卫生室 史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