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收完玉米看着一地秸秆就发愁,现在收割机一过,秸秆就全部粉碎了,还增加了土地肥力!”昨日,在西华县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王国营站在刚整好的田地边,脸上满是笑意。这一幕正是我市破解秸秆禁烧难题、实现资源高效转化的生动缩影。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昔日令人头疼的“田间废弃物”,如今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宝藏”。
我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每年秸秆产量超千万吨。过去,秸秆或被直接焚烧,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或简单还田,引发土壤板结、病虫害滋生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坚持“政府推动、农户参与、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总体思路,通过培育经营主体、强化项目引领、拓展利用途径,构建起覆盖“收储运+加工利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收储能力千吨以上的经营主体267家,其中万吨以上的16家;利用能力千吨以上的经营主体151家,万吨以上的19家,一张完善的秸秆回收网络遍布城乡。
在商水县豫天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玉米秸秆经过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处理,源源不断转化为生物天然气。“我们投资6亿元建成这个项目,年均消耗玉米秸秆20万吨,占全县玉米秸秆总量的32%,年产18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公司负责人介绍,这项国际先进的技术不仅解决了干黄秸秆处理难题,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
秸秆的“变身”之路不止一条。我市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出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综合利用模式。在饲料化利用上,太康县马头镇成效显著。绿洲农牧养殖场与周边村民建立合作机制,养殖场为村民提供玉米收获服务,村民将秸秆提供给养殖场。全镇近百个养殖场年饲料化利用秸秆3万吨,约占总量的40%。养殖场负责人李辉说:“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处理,玉米秸秆成为优质饲料,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带动了周边养殖业发展。”项城市蓝天生物质颗粒有限公司年处理秸秆1万吨,生产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成为替代煤炭的环保选择。川汇区将秸秆用于赤松茸种植基料,形成“农户—收储点—企业”的闭环链条。
“五化”利用齐头并进,让秸秆资源得到全方位开发,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得到控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质量也得到提升;经济上,带动农民增收超1亿元,30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企业效益可观;社会上,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完善了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从“一烧了之”到“秸尽其用”,我市通过理念、模式和技术创新,为中原农区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走出一条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记者 付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