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属送喜报
武警支队帮扶商水县汤庄乡付楼村
爱国主义教育
军营开放日
慰问过境部队官兵
驻周官兵帮助孤寡老人
第一届新时代“周口好兵、好兵妈妈、好军嫂”评选表彰晚会
拥军模范侯一风
这是一片属于英雄的土地,新四军杜岗会师、抗日英雄吉鸿昌,记录着拯救人民于苦难的子弟兵的英雄壮举。
这是一方有着双拥光荣传统的土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时的铮铮铁骑、淮海战役中周口支前民工的滚滚车轮,承载着军民肝胆相照的伟大双拥情谊。
军爱民,民拥军,从那时起,视军队如长城、视人民如父母就已融入周口人的血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也逐渐升华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直传承下来。
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号角吹响,铭刻于周口精神基底上的红色印迹再次焕发出从未褪色的光彩,千万周口儿女继续发扬双拥光荣传统,用热情和行动续写着“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同心共筑新时代富民强军双拥梦。
强化领导夯基础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有了强大的军队,才有良好的环境,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周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刻认识到,地方在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国防和军事需求,扎实做好双拥工作,不仅是现实要求,也是长远的需要。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和军队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军地年度经费预算,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为了把双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驻周子弟兵在这里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以上率下,带头动员全市营造浓厚的拥军氛围。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周口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双拥工作办公室,各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也都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机构,构建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军地共建、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格局。
我市不断完善党委议军会议、军地联席会议、互办实事、现场办公等协调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统筹谋划周口双拥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了双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落实,形成了“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军地共建,级级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双拥工作网络。
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日,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部队一线,问兵暖、解兵忧,观摩部队训练,体验军旅生活,部队走到哪里,市主要领导就带队慰问到哪里,群众性拥军活动就引领到哪里。各县(市、区)、乡镇(办)党政领导及驻周部队主要领导亲自参加重大节日军地互访,亲自协调解决双拥难点问题,双拥工作始终处于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带动并保障了全市双拥工作的蓬勃开展。
领导率先垂范,各方广泛参与,我市拥军基础牢固,模范拥军“接力棒”代代相传。
双拥宣传氛围浓
漫步周口街头,“拥军优属、人人有责”“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等双拥宣传公益广告牌引人注目;医院、服务窗口、旅游景点、停车场等地,“军人优先”“军人免费”“军车免费”等字样令人倍感温馨;“双拥大道”、国防文化园、“国防长廊”等,无不显示出浓厚的拥军氛围。尊崇关爱军人已经成为周口各界的共识。
这些都得益于我市广泛开展的双拥文化宣传活动,积极搭建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阵地,强化宣传引导,形成了市级层面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县级层面以军地共建为抓手,乡村层面以关爱功臣为核心的文化拥军工作格局。
高标准构建宣传载体。我市投入1.9亿多元建设了周口国防园、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杜岗会师纪念馆、沈丘国防园等。去年以来,仅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就接待参观者130多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红色基地的独特教育作用。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设置永久性大型双拥宣传标识牌和宣传标语,并依托市区公园、学校、主干道重点打造了5个双拥文化园和4条双拥示范街,把双拥文化渗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升双拥文化新平台、新载体。
高声势开展宣传活动。围绕提升双拥宣传效果,我市重点抓好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集中性、典型性、可持续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大讲堂、电视、广播、党报、网络等媒体同频共振的拥军宣传机制。市委、市政府开展中国军事文化讲坛走进周口活动,邀请国防大学金一南少将等军事专家宣讲军事科技文化成果;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开展200多场周末剧场进军营活动,创作了话剧小品《兵王刘威》、话剧《兵妈妈》、情景故事《狙击枪王崔二伟的故事》、小品《铁血柔情》等精彩双拥文化作品;市委、市政府、周口军分区联合开展新时代“周口好兵、好兵妈妈、好军嫂”评选活动,11名奉献在祖国各地的周口籍军中骄子受邀回到故乡,感受家乡荣耀,同时,11名好兵妈妈、10名好军嫂一同受到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在《周口日报》开办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宣传专栏,在周口电视台开办“国防30分”栏目等;周口军分区编辑出版《强军路上追梦人——周口好兵风采录》;充分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八一建军节等重要时机,采取双拥文化作品创作、双拥国防知识竞赛、军地联欢联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大力宣传军地双拥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大力宣传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抗雪救灾的伟大精神,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高质量推进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活动,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模式,有效增强了全民国防意识。市教体局选定26所中小学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团市委少工委命名周口文昌小学等为周口少年军校,厚植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全市参加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的领导干部有6万多人次,全市3051所大、中、小学和10所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全市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覆盖面、群众接受教育面90%以上,营造了爱国拥军浓厚氛围,形成了爱军、学军、拥军热潮。
拥军优属暖民心
作为兵源大市、安置大市、优抚大市,周口每年平均向部队输送兵员3500名以上。今天的人民军队中,每10名河南军人中就有1名来自周口,每100名军人中就有1名来自周口。在厚厚的周口英模录中,“英雄步谈机员”海水干,抗战纪念章获得者李万顺,以及一等功臣郑现勇、孟凡章、崔二伟、刘威、候国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周口好兵”中,有3人获得荣誉称号、7人荣立一等功、38人荣立二等功。这些荣获赫赫功勋的周口籍共和国战士用直面生死的勇气描绘了周口这座城市英雄主义的底色。
军心稳,则国防固。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双拥工作重在地方”理念,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意见》《周口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从支持部队训练演习,到关心官兵生产生活,从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到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双拥政策法规体系。把最好的岗位留给转业军人,把最好的单位留给随军家属,把最好的学校留给军人子女,以制度为保障,落实优抚政策,解决好“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实现军转干部安置、部队子女入学、随军家属安置“三满意”。
这些年,我市制定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现行标准全部高于国家标准,且全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放,近5年来,各项发放标准平均增长一倍多。近4年来,我市为近1200名立功受奖人员送去立功喜报和慰问品,向3万多名现役士兵家庭发放优待金3.4亿元,为8万多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和生活补助金13.8亿元,为重点优抚对象落实基本医疗保障6757万元。
我市确定了“重点安置、双向选择、培训就业、鼓励自谋职业”的思路,努力构建安置就业与扶持就业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保障体系。2015年以来,我市共接收转业干部288名,其中78名自主择业,210名安置在行政事业单位;为78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补贴200万元落实医疗保障;安置退役士兵1510名,免费培训退役士兵9870名。
对随军家属的安置问题,市政府专门制订了方案,4年来,妥善安置36名随军随调家属,符合政策安置率100%;发放随军家属生活补贴444人次;严格落实军人子女优待入学政策,120多名军人子女入托入学享受优待。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自2018年11月成立以来,为30多万退役军人采集信息,建立健全服务对象档案和数据库,悬挂光荣牌近30万户。全市10个县(市、区)、206个乡(镇、办)、5055个村(居委会)全部按照“五有”要求,高标准建设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
凡是部队有需求,地方尽最大努力提供支援,积极给予满足。市委、市政府为周口军分区移防先期投入土地置换差价1.2亿多元,新建了周口军分区办公大楼和预备役民兵训练基地,投入3000多万元,为周口军分区配备了前卫4号指挥车1部,为武警支队配备了巡逻车10台,为消防救援支队配备城市主战消防车3台,改善了部队战备训练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重要节日,市、县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驻地官兵200多次,送去慰问品价值近3000万元;先后81次到周口籍兵源集中的部队,走访慰问入伍新兵。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审结20多起涉军案件;市司法局建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机制。近年来,全市先后为驻军赠送图书2.65万册、电脑1000多台、电视机500多台、文体器材1200多件(套)。
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数字,都是周口市有力支援部队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表达的都是千万周口人民对驻地官兵的浓浓深情。
拥政爱民助发展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是一支官兵用爱心和汗水谱写的爱民之歌。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视人民如父母,视驻地为故乡,是人民子弟兵对周口感情的升华。驻周部队把支持驻地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周口、助力富民强市作为自身的职责所系和风采展示,积极承担地方急、难、险、重任务,用实际行动回报周口人民,为周口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驻周部队官兵积极支援周口市抢险救灾、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先后出动官兵5000余人次、机械车辆1000多台次,参与周口经济社会各项建设。
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驻周部队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投身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帮扶贫困村50多个,帮建贫困小学46个,帮带贫困军烈属396户,资助贫困学生300多名。周口军分区持续开展以帮扶10个贫困村,帮建10所贫困小学,帮带100户贫困军烈属,资助100名贫困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双百”活动。
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驻周部队把关心和支持驻地教育事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在扶贫帮困、公益事业上积极作表率。预备役408团与河南大学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组织开展官兵深入社区、养老院和留守儿童家中扶贫济困、义务巡诊;每名干部捐助500元,每位领导捐助1000元,先后资助4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为地方军训10850人次。消防救援支队开展援建卫生室活动,为附近村民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为群众帮扶解困3800多起,为敬老院打扫卫生380余次,无偿献血408人次。
积极投入抢险救灾。驻周部队官兵在急、难、险、重任务和各类灾害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周口武警支队先后成功处置重大恶性案件20多起,出动兵力2210人次,押解人犯1832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人民不会忘记,在最危险的地方、最危难的时刻,是这群身穿橄榄绿的亲人们临危不惧过急流、钻火海、跨云梯,一次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
数字枯燥,真情无价,这便是驻军和人民鱼水相依、亲如一家,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丰碑。
全民参与筑牢根基
长期以来,我市始终注重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在双拥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双拥工作进军营、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社区(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打通双拥工作“最后一公里”,扎实推动双拥工作向全社会普及,调动和激发广大军民双拥共建的活力和动力。
目前,全市共有群众性拥军服务组织近1000个,拥军志愿服务队1136支,涵盖文化、医疗、信息技术等50多个领域,近10万人活跃在基层双拥一线,涌现了一批拥军先进典型。
周口籍著名画家张一,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开国十大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等77幅油画肖像作品,现常年陈列在周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立功的民营企业家王永兴创立了民营医院,2015年以来为广大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义诊200多次,累计在拥军慈善公益事业上投入5000多万元,今年7月26日,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拥军典范赵金豹,始终不忘是部队培养和练就了自己,主动承担“98抗洪英雄”许献伟未尽的孝心,把烈士的父母当亲生父母,每年为他们体检、送钱、送物,给他们养老。他还帮助家庭困难的军人家属抢收麦子、送慰问金,累计捐款捐物210万元,并率先在河南省成立退役军人创业联盟,解决了近百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河南省最美退役军人”;
“好兵妈妈”李新春,从小就尊敬崇拜军人,如愿嫁给军人后又将3个儿子送进部队,父子两代4人参军,把全家都奉献给了火热军营;
“好军嫂”王会侠用柔弱身躯,支撑起军人身后的港湾,和爱人相爱10余年,虽见面次数极少,却无怨无悔付出……
这些拥军优属的平凡周口人,用实际行动坚持关心、温暖军人军属,浓浓的爱尽显拥军情,纯朴的言行诠释真善美,谱写出新时期军民一家亲的真情颂歌,并用无私和奉献将爱的种子播撒到全社会,引领着社会化爱国拥军风尚。
如今,越来越多的周口市民、企业、社会公益性组织等民间力量加入双拥大潮。周口市中心医院设立军烈属候诊室,建立“优抚对象门诊”“优抚病房”,军人就诊可享受“四优先”(优先挂号、就诊、取药、住院)“两免”(免交挂号费、出诊费)“七减”(减少住院费、手术费、特殊检查费、辅助检查费、辅助治疗费、门诊观察费、转院护送费)等优惠待遇。
市银行系统经常开展军民联谊和慰问活动,全市500多家银行营业网点均设置军人和残疾军人优先标识,中心城区600多辆公交车和20多个旅游景点全部设置军人和残疾军人免费标识,车站售票处、医院门诊处设置军人和残疾军人优先标识,中心城区收费停车场设置军车免费停车标识牌,全社会拥军优属蔚然成风。
时代变迁,抹不掉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伴随着一项项双拥活动的扎实开展,如今,周口大地到处播撒着“军民一家亲、军民一家人”的红色基因,盛开着时时传承、代代弘扬的双拥之花,周口党政军民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恢宏背景下,共同书写着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新华章。(记者 张艳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