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 ——三论深入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0-06-01 08:20:0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小平同志也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62年10月,本该是金风送爽、硕果飘香的丰收时节。但是,这年春天风沙肆虐,豫东兰考21万亩麦子被打毁。入秋之后,洪水暴发,23万亩庄稼被淹死,盐碱地上10万亩禾苗绝产。全县粮食亩产只有43斤,背井离乡的逃荒要饭大军像破堤而出的水,拦都拦不住……“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兰考。”面对兰考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实际情况,焦裕禄同志没有退缩,而是以满腔热情挑起重担,带领兰考人民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500余年里,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1956年底的一场大旱,又一次让林县人民感受到切肤之痛:境内4条河流全部断流干涸,山村群众想要喝上一口水,要走上一整天。“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1960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带领英雄的林县人民,迎着各种困难苦战10年,最终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彻底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实践证明,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是消极悲观、被动应付,还是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最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历史上的周口曾经长期处于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广大农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鸡犬之声相闻”,重农轻商重农抑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严重。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迟、开得慢、开得小,让我们错失了不少发展机遇。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这几年,千万人民在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不做望洋兴叹、临渊羡鱼的悲观等待者,而做起而行之、日进日新的奋发进取者。从“两违”治理势如破竹、棚户区改造规模空前,到三大攻坚有力推进、百城提质成效显现;从招商引资明争暗赛、项目建设比学赶超,到中心城区日新月异、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从扛牢责任维护稳定,到扫黑除恶雷霆万钧,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敢教日月换新天”,成为周口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中原港城建设的最真实写照!

四平八稳换不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亦步亦趋等不来成色十足的全面小康。刚刚闭幕的市两会经过充分审议、讨论,科学确定了今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路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但是要想高质量完成新一年各项任务,靠常规思维、被动应付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立下敢于发展思维打破常规、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放大在平凡人生里心忧苍生天下的格局。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宁可苦干,不能苦等。让我们激发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撸起袖子,迈开步子,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新一年更加辉煌的成绩。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