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晴好,引黄调蓄湖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景致如诗如画。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这座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路网、五彩缤纷的城市夜景、游人如织的公园交织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生动图景。这里既有湖光的宁静,也有城市的烟火。生活在此的周口人,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
水环绕、绿浸染、道畅通、居舒适……如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幅幅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诗和远方在此交融,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皆能感受到身有依托、心有依靠。
“文旅+”融合 激发城市新活力
“《龙芯风暴》开机大吉!”近日,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与祝福声,微短剧《龙芯风暴》在示范区引黄调蓄湖湿地公园正式开机。今年以来,已有4部微短剧在此完成拍摄,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消费约260万元。今年9月,示范区引黄调蓄湖湿地公园成功入选河南省微短剧拍摄取景地名单。
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示范区文旅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旅游+体育”模式持续释放活力,文体旅深度融合。依托优质自然景观资源,示范区以资源开发为出发点、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文旅+影视”“文旅+生态”“文旅+体育”等多元融合路径,持续在顶层设计一体化、开发建设生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管理服务精细化等方面下功夫,综合承载力日益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在引黄调蓄湖湿地公园的非遗展馆,手工艺人对传统泥泥狗制作技艺进行创新,推出独具特色的彩泥耳坠。产品以天然彩泥为原料,塑以半开荷花、垂露芦苇等生动造型,经防水工艺处理后搭配银钩,雅致不凡。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定制款”,顾客将在观鸟台所见绘成图样,手工艺人随即复刻成耳饰,成为一份专属个人的独特纪念品。此外,馆方还开设泥塑手串、文创冰箱贴、非遗吊坠等DIY体验课程,围绕文脉、茶席、亲子三大主题,推出系列礼盒,成功构建起集“观赏、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旅消费闭环。“我们围绕社会需求,高标准打造‘周口手信’等非遗手工作坊集群,开发陶艺、泥塑、布艺等文创产品,以非遗技艺传承为核心,深度整合研学教育资源,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周口市示范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示范区在引黄调蓄湖湿地公园设立免费服务驿站,支持市民进行体育活动,开设桨板、皮划艇等特色水上运动项目,成功引入周口市桨板运动协会等专业机构,服务范围涵盖运动竞技、救援培训、实训教学等领域。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累计组织龙舟训练、桨板比赛等活动2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900人次。
追“青”逐“绿” 绘就生态新画卷
近日,记者在引黄调蓄湖附近看到,候鸟展翅飞翔,优美的身姿掠过水面,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介绍,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在此短暂栖息,黑翅长腿鹬也常与白鹭、野鸭一同嬉戏,成为引黄调蓄湖的独特一景。
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吸引众多鸟类摄影爱好者。他们用“长枪短炮”定格生态之美,也见证了这片湿地环境的持续优化和鸟类种群的日益繁盛。
近年来,示范区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取得显著成效。引黄调蓄湖繁育着鲤鱼、鲫鱼、鲢鱼等40余种常见鱼类,为白鹭、黑翅长腿鹬、黑头鸭等数万只鸟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年均吸引观鸟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超5万人次,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引黄调蓄湖湿地公园的绿化建设同样成果斐然,栽植各类树木约10万株,涵盖生态防护与经济林果两大类型,配套种植荷花、芦苇、月季等40余种水生及陆生植物,形成“乔木为骨、花草为肤”的立体绿化格局。
示范区依托资源禀赋,以打造“节日主题+日常体验”活动矩阵为目标,持续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新春游园会、沙滩夏夜集等多元化活动,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新春游园会在除夕至正月初六期间接待游客突破7万人次,带动区域消费约300万元;沙滩夏夜集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1800余个,带动周边经济收入约20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在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绿色正以线的秀美、点的铺衬、块的凝重,编织着这座城市的美丽。如今,拥抱引黄调蓄湖的示范区以自律回馈碧水、以热爱守护绿色,将生态文明理念自觉融入发展脉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姬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