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新华社客户端刊发文章《晚播晚种,会影响“中原粮仓”明年夏收吗?》,报道周口国家农高区和郸城县坚持“县区一体”工作机制,确保小麦种足、种好、管好的具体做法。该报道当天阅读量突破90万。新华社客户端原文如下:
豫东大地,晨雾尚浓。在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周口国家农高区2.6万亩种植示范区内,几台重型拖拉机一大早便开足了马力。铧犁搅动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断涌起一层层土浪。
初冬已至,受秋收连阴雨天气影响,河南多地今年秋种整体较往年晚了一个月左右。晚播晚种,会影响“中原粮仓”明年夏收吗?
这几天,随着秋种工作不断加紧,周口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梁辉几乎每天都在地头待着。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着摆摆手:“不碍事,现在还是农历九月,没错过农时。”
农高区的土地,有些凹凸不平,有些则细碎如面粉。梁辉解释:“我们对耕地层重新进行了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散墒,另一方面也可以捣碎已经板结的部分,让小麦的根系扎得更深。”
“一块好地,是小麦丰收的基础。”梁辉介绍,农高区的土地深翻率达80%以上,深度超过25厘米。深翻后经适度晾晒,依次进行驱动耙、旋耕作业,可以确保整地达到“深、松、细、匀、平、实”标准,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交谈间,当地种粮大户王雷骑着电动车赶了过来。王雷在这片示范区承包了近1400亩土地,最近,电动车成了他工作的必需品——拖拉机在前边犁着地,他就在后面骑车跟着,为的是看看还有哪些土块没有捣碎。
人勤地不懒。今年秋收,王雷的地里虽然也有部分积水,但他没事就往地里钻,看见有水就自己拿着铁锨挖沟排水。在王雷的悉心照料下,今年他种的玉米亩均产量超过1200斤。
“这地不赖,来年肯定有好收成。”王雷一边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农高区还特地为我们提供了农机整地服务,降低了我们种地的成本。”
好地更要配好种。今年秋种,农高区大部分农户采用了周麦36、郑麦1860等品种。“这些种子经过多年检验,生长期短、耐受性强,适合晚播。”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专家袁文先说。
小麦的生长周期好比一场长跑。“晚‘起步’没关系,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袁文先说。为此,农高区特地增加了每亩地种子的播种密度,从之前的每亩30至35斤,提升至40至45斤。同时,建议农户尽量使用有机肥、菌肥取代复合肥,未来出苗后增施叶面肥,促进小麦生长。
一亩地,三分靠种、七分靠管。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加大播量,以密补晚;施足底肥,以肥补晚;提高质量,以好补晚……面对今年秋汛与晚播带来的挑战,河南多地农业农村部门正积极行动,确保小麦种足、种好、管好。(记者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