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交汇、一河穿城,桥梁在周口交通布局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0年7月2日,周口市区新大庆路桥建成通车。作为市内首座斜拉式大桥,其不仅畅通了市区南北交通,更一举成为城市新地标。
通车次日,《周口日报》头版刊发《大桥牵出民生情》报道,生动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企盼已久的神圣时刻,这是一个写满骄傲的欢乐场面。这天,随着通车令的发布,通车典礼现场即刻沸腾起来,礼炮声声响彻云霄,礼花翩翩漫天飞舞,建筑工人欢呼雀跃,在场观众掌声不断……通车典礼的礼花硝烟还未散去,成千上万的群众如潮水般涌向大桥,争相一睹大桥雄姿,争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市民的喜悦与激动,源于这座桥对当时快速发展的周口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东大桥到“界路”:一座桥的变迁
新大庆路桥前身——大庆路桥(东大桥)于1982年通车。彼时周口城区狭小,桥东便是田野乡村。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向东发展”战略决策。2006年《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明确“东拓西控、南连北伸”布局,大庆路遂成新老城区“界路”,人车流量剧增。
然而,2008年该桥被检出多处裂缝,鉴定为危桥,禁止通行。市区南北交通顿时受阻,城市北扩东进失去重要支撑,重建迫在眉睫。
破局之举:“四桥一路三馆”展宏大蓝图
2008年7月,周口市破局开新,与中建七局正式签约,启动“四桥一路三馆”建设。这是河南省首个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重大民生工程,包含:
大庆路沙颍河大桥:2008年11月1日动工,2010年7月2日建成通车(即新大庆路桥)。
建设路贾鲁河大桥:2008年11月1日动工,2010年1月1日竣工通车。
八一路沙颍河大桥:2011年7月23日动工,2012年9月9日通车试运行。
东外环路沙颍河特大桥(现武盛大道桥):2013年4月13日动工,2015年6月25日建成通车。
一路:周口大道(2002年动工,后续多次升级)。
三馆:气象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
“四桥一路三馆”是周口城建史上极具前瞻性的宏大工程,既解燃眉之急,更为未来发展拓开空间。规划之初,市民不无疑虑:八一路桥虽旧且窄,但尚能通行,重建是否浪费?东外环特大桥(武盛大道桥)地处偏远,周口真能发展到那里吗?对于这些来自街头巷尾的疑问与讨论,《周口日报》全媒体矩阵积极回应,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多次解释规划深意,传递发展信心。
后来发展如全体市民所见,在坚定推进“东拓北伸”战略下,沙北、东区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口持续集聚。至2021年左右,沙北平均房价首超沙南,周口城区终成“南北两翼齐飞、均衡发展”之势。这一格局的形成,与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密不可分。
桥梁之梦:从摆渡到“博物馆”
历史上,沿河而居的周口人民对桥的渴望从未停止。窄窄的二板桥,曾让贾鲁河西岸避免成为孤岛,“二板映月”亦成诗意一景。沙颍河宽阔,明清时周口虽富庶一方,却未能建桥,南北交通仅靠摆渡。民国时期,中州路上终于架起一座“铁桥”。新中国成立后,八一路胜利桥、大闸桥(汉阳路)、大庆路桥(老桥)相继建成,中州路桥也得以重建。
撤地设市后,周口迎来建桥高峰。沙颍河上,除上述“四桥”外,周口大道桥、龙源路桥、中原路桥、七一路东延大桥等相继飞架;贾鲁河上,随着文昌大道西延,河上于2025年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二板桥”,老“二板桥”依然存在,但其纪念意义已远大于通行功能。加之中心城区水系治理中建设的无数景观小桥,今日周口,堪称一座鲜活的“桥梁博物馆”。
回望2010年7月新大庆路桥通车盛典,那座斜拉桥牵出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民生情,更是吹响城市跨越发展新征程的嘹亮号角。而《周口日报》的墨迹,早已融入这钢筋水泥的史诗,与周口人民共同跨越、共同抵达。(记者 徐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