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我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16-01-05 17:24:0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以国家级园林城、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四制”工作法为统揽,以“三力”为动力,以城市“绿、美、净、畅”为目标,团结拼搏,锐意改革,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维护扎实有效;城市供水正常运转;城市绿化成果显著;市容市貌大为改观;环境卫生进一步加强;燃气管理进一步规范;污泥处置及垃圾、污水处理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五年来,我市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城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位置,狠抓落实。经过认真谋划,全市上下紧贴民生需求,以民生项目攻坚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攻坚克难,强力推进。

  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大步跨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工农路、文明路、银珠大道、太清路、郸城路、泰山路、周淮路、平安路等新建改造工作,打通了新闻街、常青街、黄河路西段、文体路等城市断头路和道路瓶颈口,极大改善了市区道路状况,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建设路、七一路、交通路、黄河路、莲花路、太昊路和汉阳路、中州路、八一路、大庆路为主框架的“六纵四横”城市道路网。“十一五”末,中心城区道路总长194公里,道路总面积579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道路总长达到241.35公里,总面积达到727.71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24.4%和25.6%。

    供水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顺利推进。我市中心城区的城市供水主要水源为沙河水,由于受枯水季节影响,水质并不稳定,加之输配水主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已超期服役,“跑、冒、滴、漏”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周口市中心城区城市供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民对水质差、水压低反映强烈。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心通过实施南水北调水厂建设、老水厂改造和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确保中心城区城市供水现状得以改善,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老水厂改造项目,完成了二水厂二期5万立方米/日供水设施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南水北调东区水厂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国家南水北调周口专用输水管线,并与中国水务集团签订了南水北调水厂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投资合作协议,总投资2.2亿元,预计两年完工,可基本解决中心城区群众“吃水难”问题,目前已完成投资3500万元,计划2016年6月完成土建和设备调试工作。

    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项目,计划改扩建配水管网90.8公里,多渠道筹集投资资金1.17亿元,目前已完成汉阳路(滨河路-七一路)、建设路(中州路-贾鲁河桥)、七一路(八一路-中州路)、七一路(中州路-大闸路)、莲花路(周商路-工农路)、七一路(大庆路-周口大道)等路段,完成总工程量的80%,进一步完善了城区供水管道网络体系,增强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垃圾中转站建设改造及环卫车辆采购逐步进行。垃圾中转站建设和环卫车辆采购是解决垃圾乱堆乱倒、垃圾围城等突出问题,提高城区垃圾收集和中转运输能力,服务居民生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每年均将其列为“十项民生实事”向市民公开承诺。“十二五”期间,市城市管理局制定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狠抓工程质量监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建设和采购任务。五年来,中心城区共建设改造垃圾中转站26座,多改造为双机位压缩式中转站,采购环卫专用车辆60台,大大提高了垃圾收集转运能力。

  公园建设成效斐然。为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创造舒适幽静的休闲健身场所,“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周口公园、和谐公园两个公益工程。在工程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市城市管理局想方设法,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经过不懈努力,占地约800亩、总投资1.56亿元的周口公园,于2013年对市民开放,公园和平广场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中。和谐公园是2013年利用废弃的坑塘、河道及废地,投资6400万,改造成为占地13.15公顷、水电通讯设施齐全、满足简易帐篷搭建、防灾避险功能比较完善的公益公园,包括和谐广场、周口湖(4.49公顷)、环湖路及4个生态园(4.96公顷),已于2014年10月建成向市民开放。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1.9亿元、占地约136亩、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的丰泉垃圾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该项目目前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500吨/日,采用二段式炉排炉法进行焚烧发电,发电机容量7.5kw,运行资金由市财政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量0.6元/公斤进行定期拨付。沙北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全部完工。采取BOT模式、投资9284万元的沙北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该项目位于周口市八一路西侧、北环路北侧,占地面积63亩,设计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吨,排放标准为一级A类标准。目前项目运行良好,日处理污水3万吨。沙南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和二期建设工程圆满完工。一期提标改造工程总投资2710.96万元,已于2013年12月投入运营,改造后排放标准达到一级。二期工程占地35亩,总投资9632万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7万吨,排放标准为一级A类标准,该工程已于2012年1月投入运行,目前平均日处理生活污水5.6万吨。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始终把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的养护管理作为城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监督、维护、保养力度,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养护管理水平。

  绿化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提升工程,开展了全方位的绿化建设,基本形成了街道绿化、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三位一体,市区和近郊相接的城市绿化格局,主要绿化指标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城市道路绿化特色鲜明。中心城区先后对七一路、中州路、黄河路、迎宾大道等主干道进行绿化升级改造,仅迎宾大道改造一项,就改造侧石2万米,新植各类乔灌木1500余株、草坪2.45万平方米,景观效果突出显现。目前,中心城区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在95%以上。二是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对周口公园、和谐公园、人民公园进行绿化改造,调整完善绿化布局,对路网、排水设施、湖面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形成了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及园艺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绿化景观。此外,加强街头绿地、游园建设,先后建成30余处公共绿地。三是认真做好督导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四区”及各单位、小区进行绿化宣传、督导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省级绿化达标单位(小区)、达标公园的创建和申报工作,推荐市农科院等单位和周口公园等公园为省级园林单位(小区)和达标公园。

  2015年,中心城区绿化总面积为2107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长61.33%;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9.11%,增长了1.21个百分点;城市绿地率为31.93%,增长了0.5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为10.38平方米,增长了2%。

  市政设施养护管理全面加强。一是市政设施维护。五年来,中心城区累计修补城区主次干道破损路面5.5万平方米,清挖各类窨井4.2万座次,疏拉、冲刷排水管道163481米,新安装水泵10余座,检修大型水泵62台次,更换井盖、雨水井蓖、盖板累计3132套次。二是路灯维护改造。中心城区先后对周漯路、七一路、八一路、纺织路、建设路、庆丰街、中州路的路灯进行维修,完成莲花路西段、汉阳路南段、富民路新安装路灯及滨河路路灯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维修路灯16000余盏。自2014年开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分三个标段对城区交通路、八一路、黄河路、汉阳路、文明路、滨河路等主要交通干道1.2万余盏路灯进行LED节能改造,既大大增加了路灯亮度,又每年节约电费财政资金数百万元。目前,中心城区有路灯33802盏,比2010年的28000盏,增加了20.7%,城市亮灯率达到了98%。三是城市污水排放。全面加大泵站改造、洼冲沟截污、部分管网连接工作力度,对泵站、管网进行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提排能力。“十一五”末,中心城区排水管道260公里,提排能力每秒11.8立方米,“十二五”末,排水管道598.56公里,增加了130.2%,提排能力提高到了每秒25立方米,增加了111.8%。

  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提高。按照“严格、规范、提升”的作业要求,完成了对中心城区55座垃圾中转站、点的作业管理任务。垃圾清运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心城区每天清运垃圾340吨,比“十一五”末的260吨,增加30.7%。

  供水供气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加大了能力供气设施的建设力度,供水、输气管网长度进一步增加,供水供气能力大幅增强,目前,中心城区供水管网长度324.56千米,比之“十一五”末的238千米,增加了36.3%;供水能力由11.2万吨增加到了14万吨,增加了25%;公共供水率由83.47%,增长到了88%,增长了4.53个百分点;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十一五”末,中心城区天然气管道覆盖主城区218.6公里,天然气加气站2座,经过5年发展,管道覆盖495.29公里,增长了126%,天然气加气站4座,增长了1倍,受益居民24933户。

  污泥处置、垃圾、污水处理工作安全稳定运行。中心城区加强公用事业行业监管,主动开展业务指导,强化对污水、污泥及垃圾处理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了污水、污泥及垃圾处理工作安全稳定运行。5年来,中心城区共处理污水12314.07万吨、生活垃圾64.8万吨,污染物消减量COD共计2.6023万吨、氨氮2473.58吨,清运处置污泥58362立方米。(记者 马四新 实习生 赵静)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