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持续高温,田间地头频现抗旱保秋景象:滴灌设备嗡嗡作响,技术员蹲在地头测墒情,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引水浇地。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抗旱浇水1615万亩次,旱情有效减轻。
6月下旬以来,我市基本无有效降水,部分地块秋作物旱象显现,已进入关键生长期的玉米等秋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旱情蔓延态势,市农业农村局迅速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统筹印发多项通知部署抗旱保秋工作,并通过视频调度会压实各级责任,构建“市级抓统筹、县级抓落实、乡村抓执行”的三级作战体系。
“专家到田、技术到人”是全市抗旱保秋的鲜明特色。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103个秋粮专家指导组、2000名技术人员下沉一线,让科学抗旱技术落实到田间。
鹿邑县组建6个督导组包区域,确保全县112万亩耕地应灌尽灌。在辛集镇华冠种植基地1300亩玉米大豆种植区,滴灌管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每亩地节水30%、节肥20%。”农业技术员李志成边调试设备边介绍,这种将灌溉与施肥结合的“一水两用”模式,正在鹿邑5万亩农田推广。
项城市打出“科技+服务”组合拳,8个专家组驻点制订“一喷多促”方案:将叶面肥、调节剂、抗旱剂混合喷施,一次作业实现促壮苗、促灾后恢复等多重效果。目前,该市上下摒弃“靠天吃饭”思想,形成“有旱必抗、有苗必保”的强大合力,62.3万亩受旱地块完成首轮浇灌。
水源保障是抗旱核心。为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动水利等部门,打好“调水、修井、拓源”组合拳,协调沙颍河、贾鲁河等河道调水1.45亿立方米,完成20.94万眼机井的排查维修,确保“关键时刻抽得出、用得上”,让每一寸受旱土地都能喝上“及时水”。
抗旱战场在田间,攻坚力量在基层。从玉米大喇叭口期的精心管护,到大豆生长关键期的水分保障;从专业化统防统治遏制病虫害,到社会化服务组织连片作业,全市干群用脚步丈量旱情,用实干守护苗情。“我们将持续加密墒情监测,做好旱涝急转防范,用科技手段确保秋粮丰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付永奇 通讯员 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