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9-23 16:10:1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太昊伏羲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之首(《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风姓以木德王。生于甘肃成纪,大约在公元前40世纪时东迁,在宛丘(今淮阳区)建都。

  伏羲聪慧过人,又善于思考。他将自己带领部落战天斗地的实践,及时总结,探出规律,加以推广,使人类逐步从愚昧走向文明。

  他揲蓍草,画八卦。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而后根据天地间阴阳相济、荣枯循序、周而复始的客观存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即依白龟龟背纹理用“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种符号,与自然界“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现象相对应,推演其运行规律,发明创制了先天“八卦”。八卦是伏羲文化的精髓,是人类从懂进人文明的重要标志。

  他造书契,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尚书·序》曰:“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文字必归六书,以同文而代结绳之政。”这实为中国文字的起源。

  他正姓氏,制嫁娶,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他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将其统治地域进行社会化管理。命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混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这为后代治国安邦提供了借鉴。

  他作甲历,创制古代历法,教民遵循天时季节活动,趋热避寒,秋储冬用。

        他造干戈,建城堡,御外患。面对野兽及外部落侵扰,伏羲教民用竹、木藤笟条、石块制作利器;堆土为城,覆草为屋;使部落进可为战,退可为守,冷热躚姓可避,风雨可防。

        他模仿蜘蛛结网捕食飞虫的形式,教族民用植物的纤维作网罟去捕鱼狩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收获多了,吃不完,他又教人“养牺牲”即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圈养起来,以备无猎时食用。从而揭开了原始畜牧业的序幕。

         他留火种,兴庖厨,教民熟食,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蒙昧历史,从而减少了疾病,增强了族人体质,提高了族群生殖繁衍能力。他“味百药制九针”(引自《帝王世纪》),开创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和医药学。

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人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太昊伏羲氏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使本部落的实力大大增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四夷归服。接着他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推广到其他部落中去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因而伏羲氏当时享有极高的威望。《史纲评要》说:伏羲“以木德继天而王”。

        太昊伏羲死后,葬于今淮阳县城龙湖北岸。汉代在陵前建祠,以供祭祀。此后,其规模由小渐大,祀制由简渐繁。今太吴陵南北长750米,占地800余亩,分内外两城。主要建筑以陵墓为中轴,由南而北依次排开。最南为午朝门,接着是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门、太始门等;内外城之间左有(东侧)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火神台,右有(西侧)女娲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伏羲陵墓高20多米,周长150多米,呈上圆下方形状,陵前坐有巨碑,碑上镌刻“太昊伏羲之墓”六字。墓后有草园。另据文献记载,历代帝王51次亲临或派重臣至陵前代为御祭。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周围数省士民云集进香;农历蠱さ避褓紧每月初一、十五,常年有祭祀活动。如今,太吴伏羲祭典被列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王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