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南寨进士李擢英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5-09-11 08:15:1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周家口是一个自明代因水而兴的水陆码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也开始发展。清代中晚期,这里曾出现两名文进士、一名武进士,即周家口南寨的文进士李擢英、东杨庄的文进士李辅、陈滩的武进士陈标。让我们走进周家口南寨,了解一下从这里走出的清末进士李擢英,看看其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李擢英(1848年~1918年),字子襄,清代商水县周家口南寨(今属周口市川汇区)人。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江南道监察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典礼院直学士等职,官居二品。他也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法学家。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有李擢英的官方履历档案,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李擢英,现年四十四岁”,可知其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918年《商水县志·李擢英传》载其卒年“七十岁”,可推断其于1918年去世。除李擢英为官前期的履历档案外,1918年《商水县志》为其列传,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1916年《淮阳县志》等对其也略有记载。

  李擢英天资聪颖,自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其父亲李天章,喜好交游,乐于助人,母亲雷氏苦心照料家庭,维持一家的生活,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李天章夫妻生有三子,长子毓英,次子擢英,三子延英。雷氏心地善良,仁慈宽厚,通诗书、知礼仪、明大义,非常重视对几个孩子的教育。自孩提时就口授诗书,稍长延师督课,饮食亲自打理,有时典卖衣物也要为孩子们筹措学费和伙食费。咸丰二年(1852年),李擢英6岁时,其父亲在舞阳游学时去世。噩耗传来,他随兄长李毓英前往,奉梓奔丧,扶柩归葬。其父亲的去世,对雷氏的打击甚巨,她哀痛至极,欲以死相殉,诸子号啕大哭,跪着恳求,她上念慈亲,下怜幼子,终不忍赴死。雷氏尽力办理完丧事,家计日益窘迫,实不得已,携诸子投奔时任郾城教谕(相当于今县教育局局长)的父亲雷兼山,乞求父亲教养他们。雷氏念及家道衰落,时时以立志勤学勉励诸子。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在外祖父的悉心培养下,李毓英、李擢英的学业大有长进。3年后,二人同入郾城县学学习,不久成为廪生。同治三年(1864年),李毓英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擢英入拔萃科,心中暗自高兴,母亲催促他应考乡试并准备参加会试。八月雷氏因病去世。光绪三年,李擢英赴京参加丁丑科会试,登二甲第84名进士。可惜,他的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

  李擢英的外公雷兼山(1790年~1878年),淮宁县新站集(今淮阳区新站镇)人。原名澄江,字静斋,号西岽,为人诚恳,聪颖异常,嗜读诗书,13岁便能诵读九经,下笔就千万言。17岁入县学,旋食廪饩。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经书古文为陈州府八县之冠,但参加乡试却久考不中,35岁时始膺拔萃科,直到道光八年(1828年)38岁时方才中举。后以大挑二等署南阳学署训导,嗣后选任郾城学署教谕,历四任十二载,任职期满升为南阳学署教授。年逾八旬,乞休回籍。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因病去世,享年88岁。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周家口南寨候选从九品李天章,即李擢英的父亲。雷兼山对李毓英、李擢英影响很大,可以说他们的成才与雷兼山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后来,李擢英谈及外公,谓受其恩泽最深、熏陶最久,虽然为其呈请追赠封典,然而亦不足以报答。

  光绪三年李擢英中进士后,授刑部(相当于今司法部)直隶司行走(相当于见习生),深得尚书潘祖荫的器重。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兼任秋审处行走。光绪七年(1881年)十二月,学习期满,奏请留任。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核办秋审处减等恩赦事件。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充秋审处坐办,负责日常事务。九月,随钦差大臣、前都察院左都御史贵恒前往福建查办事件。十二月,在河南顺直赈捐局报捐花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补任刑部陕西司主事。七月,补任刑部云南司员外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补任刑部直隶司郎中。“俸满截取”(任职满一定年限后依例升调,由吏部铨选新职),经刑部堂官保送,堪任繁缺知府。三月,由吏部引见觐见光绪皇帝。光绪二十年(1894年),承蒙钦差大臣裕廖奏请,往四川查办事件。所到之处,凡累年要案皆为平反。

  李擢英在刑部任职16年,承审案件片言力断,疑难大狱多赖昭雪。特别重大的案件,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京师北沿沟奸妇谋害本夫一案,他阅卷审理,认为有可疑之处,再三力争,开棺检验,终为死者申冤。又承审修城工天德木厂殴毙工人一案,当道者执意庇护,先以威胁,继以利诱,李擢英屹然不为所动,卒成铁案。京城一时有“李青天”“包孝肃”之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擢英考取御史记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升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转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受命巡视京师北城事务。北城地处交通要冲,词讼每天有数十起案件,随批随断,毫无留滞。他常说:“吾侪听断少事一刻流连,即为小民多留一刻幸福。”有见识者认为这是“仁人之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李擢英升刑科给事中,又受命巡视京师西城事务。八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西巡”,李擢英留守西城,与绅董恽毓鼎、冯恕等共同守护。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李擢英与美国统带官戴丽生商订地方自治章程,凡事据理力争。其将佐当时以枪械相威胁,李擢英毫不退缩,卒如所议,民心方才安定。绅董恽毓鼎等以李擢英保全数十万生灵、财产为名,拟为其立生祠以报德,李擢英竭力阻止,道:“天子蒙尘,孤城被陷,徒以一息尚存为民请命,此守土者分内事。若等祠我,非荣我,实辱我也!”拟为其立生祠之事才得以终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李擢英因功擢升为内阁侍读学士。次年特赏二品衔,不久迁太常寺少卿。光绪三十年(1904年),晋升为大理寺少卿,奉命稽查右翼宗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皇帝锐意变法图强,聘请日本刑名家修订法律,沈侍郎主管此事,李擢英辩驳、问难非常有力。光绪帝召见李擢英回答有关法律问题时,他直指其错误,被认为阻挠新政,违忤皇上意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李擢英被开缺免职,简选任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上疏请求回乡为父母修墓,期满回到京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先后“宾天”,其悲痛异常,得了眼疾。

  宣统元年(1909年),李擢英任礼部参议。宣统二年(1910年),任礼部右参议。继而光绪皇帝“梓宫”(皇帝棺柩)大行(皇帝驾崩后尚未安葬,有一去不复返之意),钦派西陵奉安大臣。接着被钦命为甘肃、新疆考试法官正考官,所录取者多为学术纯正之士,并且都以新学见长。宣统三年(1911年),礼部裁撤,迁典礼院直学士,不久兼礼学馆提调,讨论礼制,务期精当,由是心力交瘁。是年七月,因过被褫夺官职。

  李擢英被解职归里后,与太康王新祯,项城杨凌阁,淮阳周景濂、于云楼,西华凌甲烺,组建宛丘耆英社,讲求实学,暇则饮酒赋诗,以娱晚年。他居官40年,生活非常简朴,与兄弟相处忍让无争。虽退居林泉,心在君国,卒以忧国致疾,享年70岁。李擢英去世后,葬于商水县城东远通寺北。2008年春,笔者曾前往远通寺旧址北地调查,当时所见绿野平畴,麦田一片。(周建山)

责任编辑:史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