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笔墨犹如一艘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航船,划过时间的水面,留下深深的印记。顾玉杰的作品集《印记》,便是这样一艘装满了时光故事的航船,它以30多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情怀与担当。
20世纪90年代初,顾玉杰入职周口日报社。作为同行、朋友,我深有体会,新世纪前后十年,那是传统纸媒的黄金期,也是新闻人的高光时段。顾玉杰新闻系毕业,大学系统的党媒政治属性教育已深入骨髓,他把工作岗位当成实现新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平台。看得出来,工作中,顾玉杰对每篇报道、每篇文章都精雕细琢,这些报道、文章都是他的心血凝就,这种文字情结伴随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我想,这也是顾玉杰同志集纳这部作品的初衷吧。浏览顾玉杰的作品,仅他的自选题采访就涉及农业、教育、文化、卫生、政法等多领域,这尚没有收录他大量的时政报道。作者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传播党的声音,反映群众的酸甜苦辣。为模范人物立传,也为草根百姓呐喊;记录周口城市的过往,也见证今天城市的蝶变。沿着顾玉杰同志这些作品的时间线,我们回望岁月,充满无限遐思。
人,是社会发展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也是生活的主角。写人,是顾玉杰这部作品集的突出特点。在新闻人物通讯篇中,有周口知名植保专家湾冠海、于思勤,医界精英曹建林、姚树俊,模范共产党员崔庆余、张红卫等,当然,还有不少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百姓,如盲人韩顺利、个体户劳模马孝英、基层调解员徐景兰,不一而足。在散文篇中,顾玉杰多写身边人,如村医老张、守门人、老房东等,作者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契合身份,接地气、有温度,栩栩如生,仿佛这些人从纸面上走了出来。这些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是满满的正能量、毫不做作的真善美,这也是贯穿整部文集的价值观。
顾玉杰创作的散文,是这部作品的亮点,无论是游记还是杂记、随笔,都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有些散文,如《表弟》《百岁》,语言风格似曾相识,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闰土。作者以纪实的笔法、浅白优美的语言,既抒发自然真挚的感情,也有对生命、对社会的沉思。散文创作中,亲情题材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同样的题材,顾玉杰写怀念父亲、母亲的作品,总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跨越时间的长河,让读者和他一起重走岁月的廊道,找寻时光深处的亲情共鸣。无论写人还是记事,作者都善于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作品,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又能获得人生启迪,“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保·季米特洛夫)。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大众被短视频和碎片阅读俘获、AI智能风靡全球的时代风口,如果还有人像顾玉杰同志那样认真地码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记忆,堆成一种美好,记录时代、铭刻变迁,留住乡愁、回放时光,那是多么的可敬可贵!作为新闻工作者,顾玉杰的作品集,为新闻同行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写作范例,让大家琢磨怎样更好地用文字去传递真实、温暖和力量;同时,顾玉杰的散文作品个性突出,语言特色鲜明,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创作观照。
《印记》散发的墨香余味绵长,这墨香是岁月的味道,是情感的味道。我明白,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传承和记录的载体。文字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身的坐标,明确自己的方向。《印记》不仅属于顾玉杰同志本人,也属于我们每一个读者。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感悟事业和生活的真谛。(晏东方 作者系周口广播电视台台务委员、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