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足以慰平生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5-07-31 08:57:2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20世纪80年代,申凤梅(右一)到县剧团和文化馆,为年轻演员指导授课。 岳献甫 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多少英雄豪杰在中华大地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长江水万里长,波涛汹涌……”随着曲子的伴奏,一个志得意满、不辱使命,驾舟前往江东联吴抗曹的诸葛亮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越调大师申凤梅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意象,这是越调申派艺术的独特魅力。申派艺术以高亢明亮、抑扬多变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为我们带来了大江东去、大气磅礴的艺术享受。

  说起越调,它是流行于南阳、周口、许昌、漯河一带的地方剧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口、许昌的越调以申凤梅、毛爱莲大师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唱腔艺术风格——申派和毛派,二者各领风骚,唱响中原大地、首都北京。越调也因此成为与豫剧、曲剧并称的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特别是申凤梅先生,在越调艺术方面与时俱进、勇于革新、博采众长、成就卓著。她借鉴了京剧艺术的腔韵,吸纳了西洋乐器的曲调,把一个程式简单的地方小剧种,推向了一个艺术的高峰,使之成为唱响全国的地方知名剧种,形成了彪炳戏曲艺术史册的越调申派艺术,适应了现代戏曲艺术的审美需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戏剧艺术的繁荣时期,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鼎立中原,戏曲流派纷呈,大师频出,百花争妍。那是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在农村能看上一场大戏稀得如过年一般,能听上戏也是一种莫大的快意和享受。上小学初中那会儿,我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沿途村里的大喇叭都会播放戏曲精选唱段,豫剧如《朝阳沟》《李双双》《打金枝》等,曲剧如《寇准背靴》《卷席筒》《屠夫状元》等。更有周口地区越调剧团申凤梅大师演唱的《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收姜维》等,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毛爱莲演唱的《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卖箩筐》等选段选场,前者声腔似大江东去,豪放婉转,后者似小桥流水,委婉细腻。上学放学途中,有清流相伴,有戏曲悦耳,让我对戏曲艺术充满热爱,也让我在青少年时期便受到了越调等戏曲艺术的熏陶。

  家乡戏中,我尤其偏爱越调。我的家乡扶沟县也有一个越调剧团,我的一位本家叔叔周福常曾在扶沟县越调剧团当行政团长,他是打鼓子的,打得小有名气,以致退休后周口地区(市)举办几届戏剧大赛,他还被县越调剧团聘去打鼓助阵,当然这是后话。改革开放前后生产队那会儿,每年秋收后,因了本家叔叔的关系,我们村都会约请扶沟县越调剧团来演戏,一演就是三五天或是十天半月。那时候演戏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有舞台车加持,哪里需要演戏,舞台车一停,电钮一按,车厢打开,戏就可以开场了。过去演戏,几个月前就订下了台口,生产队先是拉土堆起适宜演出的土台子,继而派青壮劳力去县越调剧团用架子车拉来戏箱,安顿好演职人员的吃住,在事先堆好的土台上搭起戏台,扯上幕布,前场横梁上挂上汽灯或是萤石灯(后来用上了电灯),锣鼓丁当一阵,就可以开戏了。那时候演戏,方圆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看,每家都会叫亲戚来过把戏瘾。那时演戏如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每到晚上演戏之时,村里都会安排青壮劳力或者基干民兵来护场子。这些人备有白蜡杆或竹竿,演出过程中一旦前面有观众立起影响后边的人看戏,长长的白蜡杆或者竹竿就会派上用场,边吆喝着“蹲下蹲下”,边抡圆了平扫起来,这样拥挤的人潮便会慢慢静下来。舞台上照常演出,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这种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中学毕业后,我去岭南读了大学,山水相隔,关山万重,想家的时候,遥望北天的星辰,哼唱几句越调戏就是莫大的慰藉。

  那个年代演戏,演员们的生活、演出条件比较艰苦,吃的是生产队临时盘灶扎的“大伙”(即集体灶),睡的是生产队大院里用干草打的地铺,他们演戏都很敬业认真,我们也乐在其中。我叔叔周福常的爱人叫何玲,是剧团的主演,一旦有她演出的剧目,消息很快就会在村里传开,看戏的村民就会倍增。何玲婶子饰演的角色是青衣,扮相俊美,唱腔优美动听,村里人都为福常叔能娶得这么俊俏、贤惠的媳妇而骄傲。舞台之上,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场戏的结尾都是惯常的套路,“不拿(杀)奸臣不煞戏”。我从戏曲故事里,分辨出忠与奸、爱与憎、诚与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戏曲的世界里生根发芽。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留在开放前沿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周口从事文化文物工作,便有了更多看戏的机缘。20世纪90年代,当时戏曲行业不景气,各地剧团生计困难,为了拯救戏曲文化,周口地区(市)戏剧大赛每三年举办一次,我几度临时抽调到戏剧大赛组委会从事赛事简报的编写工作,其间场场看大戏,场场参加专家评戏,使我对戏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种地市级的戏剧大赛,省越调剧团多以展演的名义参加,往往也是压轴演出,戏迷最盼的就是观看申大师的风采,申大师每次都没有让戏迷失望。记得在申大师去世的前一年,三年一度的地区戏剧大赛举行,申大师抱病串演一段《收姜维》,不料中途意外出现掉板,在乐队伴奏和鼓板的提示下,申大师方才找回唱词音韵,顺利完成演出。整场戏演出完毕后,申大师因掉板向全场观众再三表达歉意,并奉送了两段越调清唱。此时的申大师已是形容枯槁,据说上场之前要靠喝几口酒提气。她就是那油尽灯枯最后几下闪跳的光焰,她就是那丝缕吐尽用尽最后一丝气息的春蚕,在与病魔的坚韧抗争中,强撑着“戏比天大”“艺术为民”的精神支柱,躬身实践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铮铮誓言。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观看申大师的演出,留下了锥心难忘的印象。

  河南省越调剧团以擅演三国戏而闻名,尤其申大师以饰演诸葛亮而名世。有道是,汉三千,唐三百,演不完的三国戏,但能够把三国戏演得出神入化者,可谓凤毛麟角。申凤梅出身穷苦人家,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熟读精研三国的潜移默化、兼收并蓄的革新精神、善于向百姓学习的谦逊态度,让她的艺术人生“梅”韵高致,难以逾越。申大师生前为传承申派艺术收了不少徒弟,较早出名的是杜朝阳,其唱腔酷似申大师,河南省广播电台曾播放他的唱段,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申大师去世后,她的关门弟子赵玉霞改艺名为申小梅,扛起申派艺术的大旗。申小梅不负众望,毅然担起历史使命,继续推动申派艺术的发展,创排了《老子》《申凤梅》等一批优秀剧目,还联合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越调本科班,培养了一大批越调艺术人才,使越调艺术后继有人,并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等国家演出,实现了申大师生前希望越调走出国门的夙愿。

  斯人已去三十载,高风“亮”节未走远。申大师学诸葛、演诸葛、法诸葛,舞台上演成“活诸葛”,人生归宿化诸葛,她就是我们身边值得学习的真诸葛。今年是申大师去世30周年,7月20日申凤梅越调艺术馆正式开馆,为申大师的艺术生涯筑起了一座文化丰碑。期望越调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唱出无愧于申派艺术、无愧于新时代的光彩。那个羽扇纶巾、踱着方步,挥洒自如、儒雅端庄的“活诸葛”,那个“会做思想工作”的“河南诸葛亮”,并没有走远,其精神将如“长江水万里长”,永不止息,万古流芳!(周建山)

责任编辑: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