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蕴含向上向善的力量
——读顾玉杰《印记》随感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5-09-18 08:33:0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周口日报社原社长顾玉杰,在转岗至市人大不久,推出了个人作品集《印记》。这本书在我案头放置多日,因工作繁忙,一直未能细读。近日终得闲暇,于周末一气读罢。掩卷之际,感悟颇多,归结为一句话:这部书里的每篇作品,都蕴含着向上向善的力量,折射出唯美的光芒。

  我和顾玉杰年纪相仿,结识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周口日报》创刊,我就积极投稿,成为报社最早的通讯员之一。顾玉杰作为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是进入周口日报社的第一个大学生。因工作关系,我们成为朋友,30多年来联系从未间断,友谊与日俱增。顾玉杰从编辑、记者做起,一步步走上周口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岗位,这在河南乃至全国的新闻界都不常见,足以印证他过硬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全面的个人能力。《印记》一书,收录了他从业以来精选的百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其中一些我读过,有的则是第一次阅读。顾玉杰擅长人物通讯和散文写作,许多篇章广为传诵。不管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向上、向善、求真、趋美,传递的是正能量,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谓向上,是指他笔下的人物皆有光。作品集中收录了34位新闻人物的故事。细细读来,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的事迹与追求,呼应着国家所倡、时代所需、民心所向。“老有作为”群体中有创作《劝世良言五字歌》的吴书款,有退而不休的民间治调会成员徐景兰,有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马孝英;“科技英才”之中,有留洋博士张卫宪,有农技领军人物湾冠海、于思勤、薛显森,有医界奇人曹建林、姚树俊;“模范人物”之中,有离休老党员崔庆余、纪检标兵杨正超、基层优秀党员张红卫等。他们或爱岗敬业,或无私奉献,或扶危济困,或匡扶正义,每个人物的故事都能让我们深思,赋予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

  写杨正超,材料源于其在党校的报告发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道出一名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爱,以及对腐败行为的深恶痛绝,字字含情,令人动容。在报道张红卫事迹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对张红卫英年早逝的惋惜与怀念:“朵兰,兰花的一种,即便在盛开的时候也没有娇艳的姿容,但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张红卫就是一株朵兰花……”笔端尽显新闻人的正义与情怀。每个新闻人物都是一节生动的课,我在阅读中感动、受益。我想,作者在采写过程中,也定然不断被这样的精神滋养着、启迪着——否则,何以坚守新闻岗位三十五载?靠近优秀、高尚的人,走着走着,自己也会变得更从容,心胸更开阔,对作者是这样,对读者也是这样;向社会传递向上的力量,是新闻人的使命,现在是这样,今后还是这样。顾玉杰用他的作品,深刻诠释了“导向为魂”的新闻理念。

  所谓向善,是指他的文字始终怀揣人间温暖。顾玉杰的作品,写人写事,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为民情怀,以及普天之下最为珍贵的血脉亲情。这是我读《印记》最深的感受。若没有纯净善良的内心,断难达到如此笔墨境界。

  他的为民情怀,体现为对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穆青说“勿忘人民”,顾玉杰正是如此——他与人民同坐一条凳,感知他们的苦与盼。长篇通讯《扶一株春蕾,添一分春光》中对失学女童命运的描述细腻动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推动周口“春蕾计划”走在全省前列。《横祸飞来静悄悄》《雷老汉打官司》《九万多只啤酒瓶卖出之后》等篇,则为底层百姓发声,替弱者争取尊严。

  这种善和爱,在散文作品中也有体现。《谁的眼泪在飞》《表弟》《百岁》《村医老张》等,既为农村艾滋病患者呐喊,也礼赞普通人在命运前的坚韧。而《怀念父亲》《清明祭母》《家书》《二哥》《大姨小姨》《枇杷熟了》《我的太阳我的花》等亲情主题散文,更是情感真挚、动人心魄。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白描浅叙,却足以让人情难自禁、热泪盈眶。善与爱,是这些文字共同的灵魂。我相信,没有人能在这些平实而深厚的叙述前无动于衷。

  所谓唯美,一方面指文字的美感,另一方面则指意境与情感的升华。《印记》中散文占比较大,其中不少属精心之作。尤其两组游记,“三峡纪行”与“丝路采风”,共二十余篇,文笔流畅、情思悠长,带人纵览山河之美,也领略文字之妙。如《望断神女峰》中借舒婷的诗句抒怀:“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在《嘉峪关怀古》一文中,作者写道:“伫立城头,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马的仰天长啸,还能听到弓矢箭镞的鸣响,还能听到守关将士祝捷的锣鼓声……”排比句式的运用尤显文风雄丽。《告雪》《三月欢歌》《秋忆》等篇,则写景抒怀、自然而然,题材新颖、语言清丽,给予读者心灵深处的洗涤与愉悦。若说还有一种美,那就是作者给我们展现的乡愁之美。《祖宅》《老房东》《三棵树》等文,仿佛让时光静止,使故人长留。如果你也有回不去的故乡,这些文字,或许能予你一丝温暖和慰藉。(何辉)

责任编辑:史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