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周口》:《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5-07-04 09:13:3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本期撰稿人 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章说明以民为本、不争才莫能与之争的道理。老子的出生地河南周口鹿邑在两千多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区,这里大象出没,鹿鸣呦呦,水丰草美,河流纵横。老子打小生活在水乡泽国之中,从水性水势中悟出了天下大道,常常以水和由水所形成的河流、江海作比喻,说道论德。

  这一章共分两层,第一层,开篇至“故能为百谷王”;第二层,自“是以圣人欲上民”至结束。

  第一层以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而成为百谷王是因为它甘心处在低洼的下位为比喻,引出对圣人正确处理与黎民百姓关系的讨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谷,溪谷、山涧。王,主宰,引申为归往、汇聚。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无数大小河流的汇集处。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下之,居百谷之下,说的是江海甘处下游,能够容纳上游流下来的百川之水。意思是因为它甘处下游,所以才能够成为百川归往的地方。

  这一层以江海甘处下游,容纳百川,最终成为大江大海的形象比喻,说明大道的法则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表现在自然界的规律,也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天道与人事、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本质是相通的。自然界中,水不平则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大江大海处于低处,所以百川归向大江大海,最终汇聚成浩瀚的汪洋。圣君治国,也应当效法大江大海,使自己和朝廷谦下宽容。百姓归往这样的国家,如同千万条河流归向江海,这样才能博大强盛。

  第二层,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上,本义指君王,在这里作动词用,相当于成为天下的君王。意思是圣人想号令天下,统治黎民百姓,必须出言谦卑、甘居下位,不随意对黎民百姓发号施令。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想要统率黎民百姓,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他们之后。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重,不堪承受。不重,不以负担为重。意思是圣人虽然位居黎民百姓之上,但黎民百姓感受不到有什么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害,妨碍、伤害。意思是圣人站在黎民百姓前面,但他们不觉得受到了什么伤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重、褒扬。厌,嫌恶、厌弃。意思是黎民百姓对君主侯王乐意于推重拥戴,没有丝毫的厌恶和不满。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因为圣人从来不跟天下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与他相争。

  老子认为,圣君治国,表现出“言下之”“身后之”的特征。从走在百姓前面,到退到百姓后面,跟着百姓走;从介入百姓生活,到退隐百姓生活之外,让百姓自为自在;从站在上头指挥支配百姓,到退到百姓之心下面,以百姓的意愿和力量来运行国家。圣君是“不自生”的,不以自己的力量来生长国家,而以百姓的力量来生长国家,这样的国家就会成为“百谷王”,汇聚起百姓大大小小的力量,最终成为力量之海。

  圣君身处百姓前面,领导百姓。但圣君领导百姓的办法,就是不领导;主宰天下的办法,就是不主宰;维护权力的办法,就是放权于民;富裕国家的办法,就是收敛朝廷和官吏,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留利于民。圣君治国,最能满足百姓的心愿和利益,所以天下百姓都乐于推举和拥戴这样的君王朝廷。百姓推举这样的圣君,等于是推举自己的利益;拥戴这样的朝廷,等于是拥戴自己;顺从这样的朝廷,等于是顺从自己。

  天道对称循环,“不争”与“争”是一对相反相成的力量,“不争”才是“大争”。君王朝廷放权让利于民,这是“不争”,但同时“争”得了百姓自发自为的活力,“争”得了民心的拥戴,谁还能与之争天下呢?

  这一章开篇,老子以江海能为百谷王的形象比喻,说明因其善下之,才能海纳百川,形成江海。由此很自然地说到圣人治国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与黎民百姓的关系,提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基本原则,能坚守这一基本原则并贯彻始终,就会进入自然之治的境界。以至于君主侯王居于庙堂之高而黎民百姓不觉得有负担,站在黎民百姓前列而他们不觉得有妨碍,收到“天下乐推而不厌”的治理效果,全是不争之功。

  老子的思想对于今天治理国家和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应该从老子的阐述中吸取有益成分,认真思考如何像海纳百川那样,“言下之”“身后之”,做到居于上位而群众不觉得有负担,站在前面而群众不觉得有妨碍,并且乐于推举,衷心爱戴,自然进入“以其不争”达于“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不争赢得大争,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管理治理的大境界,值得人们认真体悟。

  根据老子的阐述,要想如同江海般博大,就必须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看上去不相关的知识,其实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钻研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其中互为补充、相互会通的奥妙。钢琴家傅聪在谈到外国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时,体悟出肖邦的音乐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有很多相似之处,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诗词的韵律原本是一回事。肖邦的第一、二、三叙事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等,都深刻体现了独有的诗情画意。诗人、词人发人深省的诗、荡气回肠的词,同样贴切而深刻地揭示出了音乐丰富的内涵。

  历史上善于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多才多艺的人不胜枚举。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参观时,人们无不为《上帝创造亚当》和《末日的审判》两幅穹顶巨画所折服。它们出自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之手,其代表作《大卫》《摩西》是人类雕塑史上的巅峰之作。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家和诗人,将绘画技艺施展于超凡脱俗的创意和构思中,四百多年来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杰出人物达·芬奇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殊不知,绘画只是他一个“小小的爱好”,不朽之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仅仅是达·芬奇才艺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城防工程学家,还是一位水利工程师,在五百多年前没有电的情况下,设计出水渠,让水流到每一个需要用水的地区。他还是位机械发明家,画过飞机设计图,现代飞机螺旋桨就是在他所提出的制造原理基础上发明的。同时,他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解剖学家、建筑师。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学者,他将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高度结合,不断探询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独到的真知灼见。他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且在众多领域均有创新和成就,所以有人说他是博物学家。他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是既善于形象思维又善于抽象思维的典范,是人脑潜力挖掘和人类进化到极致的典范。正是善于像海纳百川一样虚心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百谷王”,钢琴家傅聪的成功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老子论断的独到、深刻。

  总之,这一章从江海比喻入手,阐述君主侯王应该具备谦恭卑下、宽容大度的胸怀,主张通过“不争”的途径,以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的。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说:“老子喜欢用江海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亦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这一章称得上是这方面非常有典型意义的例证。(记者 黄佳 整理)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