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的故事
我最近看到了西华县聂堆镇党委编发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信息,在其中一期《党员干部当先锋,党群联手战疫情》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鲤滩村老党员曹富生,带领三个儿子,坚持在疫情防控点值班……事实上,该镇共有5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在这些积极发挥作用的党员中,曹富生父子的故事也许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还是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通过调查走访,简要还原了曹富生父子的故事。
2020年春节来临时,阳光一如既往地温和,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们本来打算借助“暧冬”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仅仅过了除夕,人们一觉醒来,整个天空便阴沉起来,人们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天里,一个令人不安的名词“新冠肺炎”毫无征兆地逼近过来。聂堆镇鲤滩村的曹富生老人同大家一样,真实地感受了村子里的变化。先是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通报上级党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接下来,镇党委组织的宣传车辆一趟又一趟来到村里,村干部把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的宣传页发放到村民手里……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村民们除了进行必要的自我防护,还必须听从安排,尽可能避免人群聚集,减少人员流动……尽管这样,村里每天还是有不少人员外出,这些外出的村民有着充足的理由:他们要把家中的农产品运到集市出售,他们要购买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他们要固守传统节日走亲访友……这就需要在行政村的大小路口设置疫情防控卡点。
按照镇党委安排,蹲守防控点的人员主要由村里的党员干部承担。这样的安排很快让曹富生坐不住了,他主动找到镇村干部,申请到防控一线去。村干部考虑到他已经70岁,不宜在这样天气里从事繁重而又辛苦的工作。曹富生像那些急于外出的年轻人一样,有着说不完的理由:他虽然年龄偏大,可他有40年的党龄,曾经担任2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过往的岁月里,无论是脱贫攻坚、平安巡逻,还是秸杆禁烧,哪一顶工作他也没有落下。他甚至还发出了豪言壮语:“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就是先锋。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村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地忙碌。作为一名老党员更要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还向众多的党员提出希望:“大家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取得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
曹富生的申请被批准后,他主动要求负责行政村南头高铁下的防控卡点。从此以后,他便把防控点当成了自己的家。没有人想到,他在这天早晨从家中走出来时,不但胸前佩戴上党徽,身后还跟着他的三个儿子。过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将和他一样,奔赴各个防控卡点值班。也许只有细心的人才能看出来,在他凝重的表情后面掩藏的自豪,因为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党员,二儿子在郑州经营生意,本来打算回家两天便赶回去,是他的一番话让儿子留了下来。他最小的儿子虽然不是党员,坚决要求跟随在他身边,父子两个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
从这一天起,曹富生便和他的三个儿子,一直坚守在鲤滩村的各个疫情防控卡点。曹富生还特意寻找一个机会,让他的三个儿子站在自己身边,在高铁下的防控卡点照了一张合影像。他的儿子暂时还不明白他的用意。曹富生对他的儿子说:“他想把这张照片保存下来。等疫情过去,无论什么时候都会看到这张相片。到那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想起来,在一场举国上下进行的防控抗疫工作中,也有他们曹家父子出的一份力。”
(作者简介:张运祥,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西华县人。小说作者,曾在多家文学刊物发表小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抗疫中,精神食粮不能断
1月23日晚,周口市图书馆接到上级关闭图书馆通知。
郭坤,是周口市图书馆技术部主任,虽然他是主任,但在馆里仍然是大家眼中的小伙子。因为他从郑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考入图书馆工作刚刚4年,言谈举止像个大孩子。
23日当夜按照馆里安排,郭坤就熬到夜里一点在图书馆微信平台上发布了闭馆公告,并将本馆今年的外借图书还书期限延长到了5月1日。从微信公众号的一行行字斟句酌文字里,我看到他的用心用情和敬业奉献,仿佛这个大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
24号(除夕)早上,天刚麻麻亮,郭坤第一时间奔走着将周口市图书馆八个馆外智慧图书馆(城市书房)关闭落锁,并贴上闭馆公告,此刻广大市民已经开始有了防疫意识,除了中原社区的城市书房有学生在上自习以外,别的城市书房里读者已经很少。郭坤说服读者不要在室内逗留,保障自身安全。此时书房内仍有不少上自习的读者为占座位留下的学习资料,郭坤在公告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8个城市书房跑一遍近35公里,回到馆里已接近中午。
闭馆在家或在馆里值班期间,郭坤不时对单位电梯间、走廊、办公室进行消毒,还时不时接到中原社区城市书房和其它书房的读者取自己的学习资料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打车前往书房,出租车停运后,他就骑着共享单车前往。有时一个来回就是20公里。一次骑着单车在雨中穿行,雨水淋湿了他的头发和衣衫,在刺骨的寒风中浑身冻的打颤。这是遇见他的同事告诉我的,但每次问他时,他总是一脸阳光地微笑着说没有多大工作量。
不少读者打来问询电话,对此,郭坤专门整合成一期消息发布到公众号上。
紧接着郭坤主动联系了几家与周口市图书馆合作的数字资源公司,在扩展周口市图书馆微信平台数据库的同时,还推送了不少和疫情防控有关的消息,回答微信平台读者问题,保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及时更新,力争做到图书馆服务“闭馆不闭网”“闭馆不闭服务”。读者在家就能通过周口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资源,阅读当天的报纸期刊、海量的电子图书、视听图书、视频讲座、少儿绘本图书、少儿视听故事、少儿连环画……广大读者在家就能阅读相当于3个100万册实体图书馆的藏量。
有读者留言:在家阅读免费图书的感觉真好。寂寞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图书馆的温暖。为你们点赞!
有位母亲留言:初三的儿子读了《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动万分,身上满满的正能量。感谢你们的付出。
有位家长感叹:现在女儿吃饭时、睡觉前都要听着童话故事,就连上卫生间也要听。她写的作文越来越有味道啦。
……
读者的留言郭坤隔几天就在工作群里晒一晒。我想他心中对自己的付出也有满满的获得感。
郭坤给读者留言回复大都是:在抗疫斗争中,对于一位图书馆工作者而言,在家能做的就是做好网络平台宣传工作,为书香周口做些微薄的工作。在疫情暴发期间,站在一线、全力奋战为人民群众铸成一道安全防线的是广大医务人员和卫生防疫工作者,他们才是人民最忠诚的卫士。
疫情斗争中,我们见证着祖国的强大,见证着白衣天使的大爱和坚强,也见证着一位年青的普通图书馆工作者的成长、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李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竹子书签》等著作4部。)
疫情不退,我们不回
1月22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日,淮阳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接到传染科全员上岗取消年假,手机24小时开机的通知,疫情在即,护士长沈静第一个上交了请战书:“疫情不退,我坚决不回。”
“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这是沈静的妈妈,有59年党龄的老党员常说的一句话,沈静是党员,妈妈一直是她的榜样,大战在即,自己一定要带头冲到前面去,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
当天,院里启动了感染性疾病科作为隔离病区,这是淮阳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是这场战“疫”的一线。为了应对疫情,院里临时抽调了一部分人,成立了发热门诊、预发热门诊。这个发热门诊也归感染科管理,沈静的担子一下子重了。新成立的门诊中大多是写请战书过来的,对请战来的医护人员首先要做好自身防护和消毒隔离的培训、再培训,强调、再强调,沈静每天要门诊、病区两边跑,往往返返要走2万多步。
与沈静一同上岗的第一梯队护理有8人,她们中一半是原来感染科的,一半是写了请战书过来的。像护士高超伟,本打算要去部队陪伴老公过年的,接到通知,她立马退去了机票,回到岗位。还有护士韩晓杰,她的儿子才一岁多,因把热水瓶碰翻了,开水洒到孩子脖子上,造成了严重的烫伤,她上岗后再不能回去照顾孩子。
腊月二十九,一个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队,看到这个情况,院领导立即让增加三个发热门诊,减少排队时间,护理部又调来三名护士增援,当天大家都写了请战书,按了手印,大家精神饱满,发誓:“疫情不退,我们不回。”
尽管请战时已做好心理准备,但身临一线,沈静她们才知道面临的困难远超乎想像,所有参战人员要连续工作14天,与外界完全隔离,只能通过视频和电话与外界联系,也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由于疫情的特殊性,患者不能有家人陪护,她们负责每天给他们送饭做治疗,做心理沟通。她们每天要穿上盔甲似的防护服,8个小时轮换着为病人吸氧气、吸痰、测量血压、上心电监护、测血氧饱和度、做动脉血气分析,抢救病人等。怕浪费防护服,她们这8个小时里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卫生间,每次都闷得浑身湿透,直到脱下防护服,才感到精疲力尽。很快,苗华杰、韩晓杰、靳露露她们三个因受凉发热,院里知道后让她们回去休息,但她们说什么也不同意,说大战在即,轻伤不下火线,吃点药就好了,要打完这场仗。
大年初一,沈静在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位57岁的女患者,心理压力大,情绪很不稳定,血氧在82%—85%,而正常人一般在95%以上,一旦到85%以下就有生命危险,且该病人由于呼吸频率过快。看到这个情况,沈静立即报告医生,经给予患者高流量面罩吸氧,又耐心疏导安慰她,患者病情逐渐平稳下来。由于发现及时,给病人救治争取了时间,病人病情得到稳定。
苗华杰是科里一个最漂亮的护士,她的家在外地,平时在家爸妈都很宠她,危险的事从不让她做,此次参战,怕父母担心她,对疫情的事儿她也没告诉父母。隔离病房一共三层,刚开始,通道的廊灯不太亮,护目镜也容易起雾,晚上去楼上做治疗的时候每次都是摸黑上去的,苗华杰一个人上去时,就感觉那段通道好长好长,心里很害怕,但是她知道不能退缩,要咬牙坚持,因为相比起来,患者更需要她,这样想着她就慢慢的挺过来了。之前苗华杰没有想过这次疫情会那么严重,看到病人的情况慢慢变差,她很着急,鼓励他们多吃饭配合治疗,对于他们的一些要求,也都尽力满足。
每天回到住室,脱下防护服并消毒后,她们便迫不及待地和家人视频——她们也都有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韩晓杰在与孩子视频时哽咽着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但是妈妈爱你。现在有很多病人需要妈妈,等疫情过去,妈妈就回来看你。”她的父母也会每天按时给她发来短信:“孩子的伤已结痂,放心。一定要安心工作,照顾好病人,保护好自己……”
沈静每次与家人视频,上大学的女儿总夸她是最棒的,老公说:“不要太马虎了,要注要防护,疫情过去,我送你99朵玫瑰花。”
家人强大的支持,让沈静和她的战友安然而眠,准备着迎接明天的战斗……
(作者简介:董素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思念》《阳光来了》和淮阳历史文化丛书《伟哉羲皇》。)
我是一名志愿者
韩沛廷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着,再也坐不住了。
春节回来前,韩沛廷决定多陪母亲聊聊天,要和母亲好好团聚,他在外地时就经常想家想母亲。回到家后,没想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肆虐开来,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抗击疫情。母亲王淑华是周口东新区医院院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积极组织抗击疫情工作队奋战一线,深夜还加班设计抗疫防控知识手册。韩沛廷想母亲,担心母亲,他就打电话,母亲还没说两句就挂了电话。
韩沛廷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打响。想到母亲憔悴的样子,他有点心疼。终于他坐不住了,他不能缺席,他要到疫情一线去。那天他主动对母亲说:“妈,我要当一名志愿者,我想上一线,为防疫监测点做点事!”
母亲王淑华开始有点不相信,尽管她知道儿子小时候跟着她掌握了一些医学常识,能够辅助进行体温测量工作,但在户外工作又苦又累,儿子能吃得消吗?说实在的,韩沛廷从小没有干过什么重活儿,家里也惯着他,生活条件很优越,没受过一点委屈。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轻轻问儿子:“儿子,你不怕吗?”
韩沛廷昂着头,丝毫没有犹豫,坚定地说:“妈,看你说的,你怎么不相信你儿子?医院那么多人在疫情一线都不怕,我怕什么?”望着儿子坚定的眼神,王淑华更加相信儿子的选择。
事情并不像韩沛廷想得那样简单。当韩沛廷来到大广高速周口东站时,寒风呼呼地吹在身上,这里没有了空调的温暖,一切都裸露在寒风中。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拖着笨重的身子,拿出红外线体温计,当车一辆辆驶过来,他亲切地说:“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
“我体温不高,赶紧给我滚开,别耽误我回家!”一个开车的光头师傅要闯岗,一点也不配合,态度极为蛮横,大眼睛瞪着他。
韩沛廷从来没见过这种架势,也没受到这么大的委屈。他怎么那种语气?怎么那个眼神?他的眼泪在打转,直想哭,但他忍了,没有生气,挺直腰,继续保持微笑说:“老乡,请您配合工作!”
光头师傅语气慢慢轻了下来,配合了测量体温。离开的时候,韩沛廷听到光头师傅说:“小伙子,好样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腿开始变酸;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脚底板发疼;一上午过去了,他腰酸背痛站不稳了。他想回家了,空调是那样的温暖,倒上一杯水,可以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是一名志愿者,我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我不能退却。”他在内心给自己打气。他将红外线体温计紧紧抱在怀里,确保体温计恒温,因为如果户外温度过低的话,会使测量数据不准。他的手却冻得通红,一辆车开过来,他立刻又向前迎去,熟练地拿出了红外线体温计。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韩沛廷脱掉了厚重的隔离衣,摘掉了手套,他全身一下子轻松了。今天被骂了多少次,他记不清了,他看了一下手,双手被泡得发白,一道道褶皱布满了手背,一动就扎心的痛。他的眼睛不禁酸了,赶紧转过身后,抹了下眼睛,偷偷地在心里喊了一声:“妈!”
远处的周口中心城区已华灯初上,霓虹闪烁。
那天有点累,但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晚上到家,他躺在床上就睡了,床是那么松软,他睡得很香很香。母亲王淑华望着疲惫的儿子,看着他泡得发白的双手,儿子从来没有受过这些罪,她充满了愧疚,心里一阵难以忍受的绞痛。我这当母亲的不合格,没陪儿子过春节不说,还让儿子吃了这么多苦。她一遍遍在心里自责,想着想着,泪水落了下来。
第二天,韩沛廷又早早地来到了大广高速周口东站防疫监测点执勤。他远远地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正拿出红外线体温计忙碌地招呼着过往的车辆,那不是小姨吗?他手挥舞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声:“小姨!”小姨回过头没说话,只是向他微笑,那笑容像一朵花在太阳下悄悄绽放。
韩沛廷的身边又来了几个志愿者,一直在认真忙碌工作着。他看不清大家的脸,便他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抗击疫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韩沛廷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拿出红外线体温计,他迎着寒风走上去。他突然感到内心暖暖的,原来春天一直就在他身边。
(作者简介:孙全鹏,男,1985年生,文学硕士,系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莽原》《四川文学》《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等文学期刊。)
一个兵哥哥的别样蜜月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在陕西宝鸡某陆军部队服役的沈丘县籍士官梁飞,回到家乡白集镇梁庙行政村,与在白集镇政府工作的恋人杨杉结束了8年的爱情长跑,走入了婚姻殿堂。
今年29岁的梁飞,2010年12月参军入伍,201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妻子杨杉今年已30岁,属于晚婚晚育。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结婚第二天的新娘子杨杉便结束了蜜月,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防控疫情第一线。
杨杉负责统计全镇武汉返乡人员的信息,及密切接触人员的信息,把每天的数据更新上报县防控指挥办公室。登记输入、核对上报,每一环节都不得出现一丝失误。杨杉深知责任重大,总是谨小慎微,唯恐出现差错或漏报信息。每天超负荷的运转,让这个新娘子秒变为铁娘子。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军嫂,但我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国家干部。特殊时期,我们就应该舍弃儿女情长。”没有叫苦抱怨的杨杉,工作间隙,向她那个兵哥哥表示“歉意”。然而,让杨杉感到欣慰的是,收到的总是军礼。
“老婆,你好棒,你是我心中最美的玫瑰,我支持你!”梁飞的浪漫回复,让杨杉心花怒放。
然而,让杨杉感到更加惊喜的是,1月26日,大年初二,梁飞向所在的白集镇梁庙村党支部请战成功后,便成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
梁飞和镇村干部一道,利用广播、小喇叭、宣传车、微信群、横幅、一封信和张贴通告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动员群众红白喜事迟办、简办、不办,号召群众进出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并相互提醒监督。
梁苗村党支部书记孙自营说:“在加入志愿者以来,梁飞就没有离开防疫第一线,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时下,抗击疫情如火如荼。我作为一名军人,共产党员,理应第一时间战斗在抗疫一线,军民携手,众志成城,争取早日战胜病魔,为人民群众谋安康,为军人添凤彩。”梁飞郑重地说。
2月7日梁飞就要回部队了。此时,本应属于她两的二人世界,可是无情的病魔让他们的蜜月过得很特别。
然而,让他们感到特别欣慰的是,杨杉因恪守工作岗位、信息输入准确无误,多次受到镇领导的表扬。梁飞因表现突出,村党支部和上千名群众已给他所在的部队写了感谢信。
(作者简介:王向灵,男,本科学历,退休干部。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散文百余篇。)
十九位老人搬家记
2020年农历正月十三,虽已立春,天气依然严寒。曹河乡怡心园幸福园里,一幅欢乐祥和的大家庭团圆画面,让人倍感幸福温暖。然而,时过午后,殷秀花院长突然决定让老人们搬家。
搬家?老人们有些不懂!殷秀花家人也不懂,这么多老人,都住得好好的,哪能说搬就搬,更何况养老院距离老家有六七里路呢?殷秀花来不及详细解释,只跟老人们与家人讲,国家遇到困难,我必须付出,做养老事业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国家防疫防控当前,政府遇到困难,我也尽微薄之力,帮助政府,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呀!老人们很听殷秀花的话,在老人们心里,殷秀花就是他们最亲的孝顺女儿。
殷秀花,淮阳区曹河乡冷庄行政村一位普通母亲,今年56岁,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从2011年至今,她把乡村敬老院一直办得红红火火,在当地村民们心中,她是孝亲敬老的模范。中午一点左右,殷秀花得知曹河乡政府急需建一处冠状病毒防控临时隔离点,隔离点至少需要有十个房间,且每个房间要有独立的水冲卫生间。曹河乡政府在紧锣密鼓地严防严控中,紧急召开这样的会议,情势非常严峻,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地点。殷秀花得知后,自告奋勇,她说她现在的敬老院符合乡政府防控疫情隔离点要求,刚好她老家也有房子,让老人们暂且搬回老家住。
殷秀花的举动令乡政府感动,令所有人感动!在这样冷的天,敬老院距离老家又那么远,还都是老人们,搬家中遇到的困难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然而殷秀花并没有顾虑这些多,她召集园里工作人员以及家人们帮忙。一方面照顾好老人不受冷受冻,保持良好情绪;一方面清洁老家卫生,以防控疫情的严格标准,要让老人住得暖,住得健康,住得安心,住得快乐!乡卫生院听到这个消息,也为此动容,立即派医务人员前往,义务帮忙,为老人们做好身体健康体检、消毒等工作。
乡政府干部以及村干部也纷纷前往助力,帮助这十九位老人搬家。耄耋老人们很配合,戴着口罩,随搀扶人员走路、上车,在寒风中,他们每个细微的动作和浑浊的眼神,无不表达着对政府的忠心与虔诚,让人心疼赞扬,甚至落泪。
如殷秀花说的那样:“疫情当前,全民同心,共闯难关。”看,老人们听着女儿说的话,他们的脸笑成了美丽的花朵。
(作者简介:赵献花,女,散文、小说在多地报刊、杂志发表,创作散文集《春天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