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庄村位于商水县城南,隶属于东城街道。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如今为何声名鹊起?记者日前走进安庄,只见村主干道两侧,绯红、鹅黄、雪白的月季花层层叠叠,宛如流动的绸带。沿路而行,农耕彩绘墙生动展现着乡村记忆,生态塘碧波荡漾倒映着蓝天白云。这条被乡亲们誉为“幸福走廊”的月季大道,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413户村民依靠“党旗红”引领“生态绿”、实现“产业兴”的振兴故事。
环境革命:
从“垃圾围村”到“推窗见景”
“以前这里的垃圾堆成小山,现在这里花香扑鼻,能遛弯,可健身!”在新建的党建游园里,赵大爷踩着健身车感慨道。
四年来,安庄村的“环境攻坚战”从未停歇:6处淤积数十年的臭水塘在党旗见证下重获新生,200余台次挖掘机昼夜作业,300余吨陈年垃圾被彻底清除;曾经泥泞的土路硬化为平整的柏油路,3395棵金丝国槐与缤纷花丛交相辉映,在道路两旁列队迎宾;昔日杂物堆积、垃圾遍地的边角地,化作花香四溢的“文化广场”和“党建游园”,成了老少皆宜的“幸福乐园”。更令人惊叹的是墙体彩绘,从《千里江山图》到智慧农业图景,演绎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产业破局:
“三金模式”激活沉睡土地
“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现在咱们可都是‘三金农民’啦!”蔬菜大棚里,正忙着采摘的村民乐呵呵地说,“过去村里几乎没有收入,想干个事不容易,现在土地‘活’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安庄村创新“支部领办+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让1308.5亩耕地迸发新生机。规模化经营使农业生产脱胎换骨,效益较传统种植翻了一番。棚顶光伏矩阵年发电量可满足多户家庭用电需求,特色草莓种植年产值突破40万元;“荷鱼共生”生态田亩均收益达传统模式的5倍。目前,该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其中10万元用于奖励村民,6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提升,形成从产业造血到民生输血的良性循环。
生态觉醒:
一池春水生金吐银
暮色中的生态养殖塘别具诗意。水面被晚霞铺上金色,鲢鱼群在粼粼波光中跃动吐泡,垂钓者的身影与掠过水面的蝴蝶构成了一幅动态水墨画。
“这些‘聚宝盆’可帮了大忙!”安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国立指着6处焕然一新的坑塘介绍道。通过“种植+养殖+休闲”模式,曾经的臭水坑如今年增收2万余元。莲藕种植户更是算起了“生态账”:莲藕亩产4000斤,泥鳅年收入2万元,综合年收入突破15万元。
文化润心:
从“物质富”到“精神足”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成为村民汲取知识的“充电站”,由村民自发组建的“舞之炫舞蹈队”每月为村民进行公益演出,还积极参与国家惠民政策宣传。村民刘大妈的庭院里,月季花架与小菜园相映成趣,这个被评为“美丽庭院”的农家小院,如今成了全村争相学习的样板。
“以前农闲时除了打牌没别的事做,现在可以读书、跳舞、学插花,生活充实多了!”村民李红说。
从“垃圾围村”到“推窗见景”,从“土里刨食”到“土地生金”,从“物质富”到“精神足”,安庄村以“党旗红”为引领,凝聚413户村民的智慧和力量,用勤劳双手描绘出一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谱写着属于安庄人的“幸福密码”。(记者 卢好亮 马治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