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10时,在太康县共享锅炉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钢板,激光切割机火花四溅,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原材料库存、生产进度、设备状态等数据。这并非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十四五”以来,周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看似寻常的场景来之不易。如今实现智能化生产、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通锅炉,几年前还因核心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而发愁。“以前焊锅炉靠手稳,现在靠数据准,连国外客户都专程来学习我们的数字化经验。”在车间工作20年的老焊工夏雪旗,指着操作台上的智能终端笑着说。
经过持续“焕新”升级,锅炉这一传统产业,已成为“十四五”期间周口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突破技术瓶颈、激活发展动能的新标杆。
破瓶颈:自主技术解难题
这场变革,始于一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过去,四通锅炉生产的核心部件燃烧器完全依赖进口,单台价格高达30余万元,一旦发生故障,需等待国外专家维修,周期短则半月、长则一个月。“眼睁睁看着生产线停转、订单积压,心里焦急万分。”四通锅炉副总经理冯少华回忆道。2021年,企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河南智能锅炉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支由36名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其中近半数为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全力投入技术攻关。
经专家团队持续攻坚与反复试验,四通锅炉成功突破超低氮燃烧技术,自主研制出新一代燃烧器。据中国特种设备检测院实测,其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30 mg/m3,明显优于国际标准,且具备显著成本优势。该技术成功实现进口替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公司贯流式锅炉产品。
“使用自产燃烧器后,成套设备成本降低约30%,环保性能也进一步提升,显著增强了我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冯少华说。目前,该公司产品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出口至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促升级:全链智能提效率
破解技术瓶颈后,四通锅炉又盯上了“全链条智能化”。
2021年,四通锅炉启动锅炉行业远程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2023年正式接入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打开平台后台,全国乃至全球客户的锅炉运行数据一目了然:北京某工厂的锅炉压力有点高,系统自动推送预警;埃塞俄比亚的生物质锅炉需要保养,远程运维团队提前制订方案……四通锅炉还与安钢等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钢板、钢管等原材料按需定制,减少浪费,提升效率,并通过锅炉行业远程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库存实时联动补货。
“我们建立起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每道工序责任到人,焊工钢印标记可追溯十年以上;所有数据上云,无需纸质记录,实现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四通锅炉办公室主任应春宁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着1.3万余台接入设备的实时数据,“昨天上午,我们就接待了一批来自菲律宾的客户,经过考察交流,他们成功订购了10蒸吨生物质锅炉。如今,我们每周都会固定接待3至4批国外客户。”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2022年,四通锅炉牵头建设共享锅炉产业园,把自身的智能设备、技术标准、供应链资源开放给本地中小企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共享锅炉产业园内,周口锅炉行业实现了从“我们有什么,顾客买什么”到“客户需要什么,我们造什么”的可喜变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大力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改变了原有相对固化的生产线和生产体系,打破传统供需模式,使得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全环节更加紧密高效协作。”冯少华介绍。如今,产业园已聚集36家配套企业,形成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周口锅炉”的招牌越做越响。
谋发展:绿色低碳增效益
绿色转型,是“十四五”期间周口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另一个关键词。
走进四通锅炉生产车间,淘汰的老旧机床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级能效电机和智能化生产线。“以前生产1蒸吨锅炉要消耗350度电,现在只要210度。”冯少华向记者算了笔账,“十四五”期间,企业年产值平均达3.5亿元,年均增长6.5%,但能耗却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增产不增耗”。
从一台锅炉的“智能蝶变”,到整个产业的“升级浪潮”,周口的“智改数转”不止发生在锅炉车间。
在商水县阿尔本制衣的智能车间里,无人物流车沿着轨道穿梭,自动将布料送到裁剪机旁,车间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每道工序的产量和质量;在太康县的纺织产业园,数字化染整设备让布料染色均匀度提升15%,污水排放量减少20%;在沈丘县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41条自动化生产线年生产11万吨休闲食品。像金丝猴这样的休闲食品企业,全市有140家,已形成糖果、肉制品、豆制品等八大门类的休闲食品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上食品加工业的25%。
展成果:数据见证新跨越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仅2024年,全市实施市级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328个,340个项目全部投产,766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78个项目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项目库。17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车间(工厂),30家企业拿下省级绿色工厂、数字化转型标杆等称号,项城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重点园区水效领跑者,沈丘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太康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入选全省转型升级试点。今年5月,在全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周口作为唯一的省辖市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周口的“智改数转”脚步从未停歇。
“我们要继续推进‘一转带三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装备换芯、设备上云、生产换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车间里的机械臂仍在运转,屏幕上的数据持续跳动,这座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正用“智改数转”的画笔,描绘着工业强市的新图景。周口将聚焦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打造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助力更多企业从“周口制造”迈向“周口智造”,让老百姓在产业升级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手记:
走进太康县共享锅炉产业园车间,机械臂翻飞、数据屏闪烁的场景,彻底打破了我们对锅炉行业的刻板印象。老焊工指尖划过智能终端时的笑意,冯少华谈及自主燃烧器时的笃定……从燃烧器国产替代的攻坚,到全链条数字化的跃迁,一台锅炉的蝶变,映射的是整个产业浪潮的奔涌。
从单一企业转型,到共享产业园带动产业链升级;从高耗生产,到“增产不增耗”的绿色发展——周口传统产业的“焕新”,不是偶然的单点突破,而是“智改数转”与政策扶持同频共振的结果。周口以“智改数转”为笔,正在农业底色上绘出工业强市的新图景,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记者 何晴 邱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