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目之所及尽是整齐划一的玉米苗。在豫丹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千亩玉米田里,一排排玉米苗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般挺立,每株间距精准控制在20厘米,垄间预留的80厘米宽行距恰似给大地勾勒出的五线谱。这幅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背后,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农业科技的深度交融。
“过去靠经验目测播种,播种机方向打偏了就立即回正,播种的玉米歪歪扭扭。今年我这1300亩地全部使用了北斗定位,最长600米的田块,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你看,如此笔直的玉米苗行列,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像是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合作社负责人王雷指着玉米田欣慰地说。他随即翻阅手机,展示屏幕上清晰的农机作业轨迹:“今年秋播期间,安装了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大显身手,不仅实现双行精量播种、一穴双株,还在播种的同时完成了滴灌带铺设。”
在这片1300亩的示范田里,科技创新随处可见。埋设在土壤中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手机APP一键启动,无人机就可以进行病虫害巡查;太阳能杀虫灯组成的光诱防线昼夜不息。最引人注目的是贯通田间的智慧灌溉系统,通过压力补偿式滴灌技术,将水分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较传统漫灌节水60%以上。
“我们正在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徐汝敏指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微型气象站说,这个集气象监测、墒情预警、灾情评估于一体的数字平台,可以对农作物进行全周期“体检”,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发现异常数据会实时推送到种植户手机上。像王雷这样的种植大户通过手机轻点,即可远程操控灌溉或喷药设备。
王雷激动地说,特别感谢郸城县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让他得到了河南省农科院专家乔江方的技术支持:“乔教授说了,郸城地处黄淮海平原,土壤特性适合种植紧凑型玉米品种。通过北斗定位精准播种与密植技术的结合,我们成功将种植密度从每亩4000株提升至6000株,配合水肥一体化管理,实现了群体优势与个体发育的完美平衡。”
这种科技赋能的种植模式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全县粮食实现连年增产,微生物菌肥投入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农业生产综合成本逐年下降,群众收入逐年增长。更可喜的是,智慧农业催生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像王雷这样的“田保姆”,如今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精细化管理。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我们有‘北斗’指路,心里踏实得很。”今年才四十出头的王雷话语中既有老农的质朴,又透着新时代农民的自信。(记者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