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豫东平原,热浪裹挟着蓬勃生机。
坑塘改造成养鱼场鱼儿欢跃,青年鸭产业园激活链式产业,章太兵“活珠子”香飘四海,巧媳妇柳编工艺品走出国门,数字蔬菜产业园成为时代标杆……近年来,郸城县锚定率先建成农业强市“3个5”工作目标,聚焦“7个标准、1个基本模式”,紧盯农民增收这个根本,坚持规划引领、创新赋能,把水产养殖产业园、青年鸭产业园、种鸡孵化产业园、柳编工艺产业园、数字蔬菜产业园五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推行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全面“两抓两带”工作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蹚出一条联农带农的振兴新路。
水产养殖产业园——
废坑塘成为“聚宝盆”
“基地内共有18个标苗循环桶、30个鱼苗孵化桶,全年可产鱼苗6000万尾。”7月8日,宁平镇康全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千亩鱼塘波光潋滟,基地负责人谢伟说,“这几个大鱼池原来都是废弃坑塘,现在可是我们的‘聚宝盆’。我们与南方错峰养殖,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而且价格实惠。”
康全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是郸城县水产养殖产业园的典型代表和龙头企业之一。该县聚焦全域发展,城郊乡的建全水产、汲冢镇的丹湖水产、巴集乡段寨村的“数字家庭渔场”等迅速崛起,全县发展水产养殖1.7万余亩,年产值7亿元以上,带动870余户群众发展水产养殖,户年均增收15万元左右。“数字家庭渔场”已在巴集等6个乡镇推广,企业负责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支持,农户负责日常管理,村集体负责日常监管,正常年份成品鱼由企业按照市场价进行回收,特殊年份按照保护价进行回收,利润按照农户、村集体、企业6∶3∶1进行分配,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1.26万元。
青年鸭产业园——
激活链式产业
“我在这承包了5个棚,每棚每年净利润5万至7万元。”郸城县南丰镇青年鸭产业园养殖户朱雪峰告诉记者,产出的鸭蛋首先经过自动化冲洗、筛选,然后被制成咸鸭蛋、皮蛋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小鸭蛋”闯出了大市场。
以南丰镇为龙头的郸城县青年鸭产业园已经带动12个乡镇推进青年鸭产业发展,逐步形成集鸭苗繁育、青年鸭养殖、鸭蛋深加工、饲料生产、电商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约3亿元,利润3000万元左右,带动110余户群众养殖青年鸭,每户年均增收18万元左右。
同时,该县动员各乡镇坚持因地制宜,探索袖珍棚养殖模式,投入衔接资金50万元,利用村庄综合整治整理出的土地,在张完乡李小集村试点建设1座大型养殖棚、13座袖珍棚,带动10户群众养殖青年鸭1.3万余只,年增收50万元以上。
种鸡孵化产业园——
“活珠子”香飘全国
鸡蛋在特定恒温环境下孵化约16天,此时小鸡的头、翅膀、脚开始发育但尚未完全成形,这种亦鸡亦蛋的孵化物在透视状态下形如活动的珍珠,故称“活珠子”。
20多年前,汲水镇草章寺村的章太兵和妻子刘小忍一直从事小鸡孵化生意。后来,他们将鸡蛋在38.6℃的恒温环境中孵化16天,制成口味更佳的“活珠子”。就这样,夫妻俩从小商贩发展为现代化企业经营者。
“从鸡舍里的自动化捡蛋机到孵化间的自动化控温,全流程实现智能化,每天能孵化10万枚‘活珠子’。”2015年,章太兵的儿子章新建和儿媳马丹丹、女儿章迎迎和女婿王悦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立了新鑫种鸡养殖有限公司,设立了孵化基地。如今接任总经理的马丹丹,逐步将销售市场拓展至全国各地。
在种鸡孵化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该县养殖种鸡110余万只,年产值约2.4亿元,利润2600万元左右,并通过品牌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形成集蛋鸡养殖、种蛋孵化、“活珠子”生产、电商销售、有机肥加工、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活珠子”生产基地,带动就业230余人,年均增收4.5万元左右。
柳编工艺产业园——
“土产品”变身“洋产业”
“这些精致的桌椅板凳、工艺摆件、宠物用品等300多种艺术作品,都是用一根根簸箕柳条编织而成的,我们的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刘二霞是河南坤德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她心灵手巧、身残志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成立公司、租赁仓库、创建基地,把郸城田间地头的“土产品”经过巧妙工艺,变成了能赚外汇的“洋产业”。
多年来,在坤德工艺的引领下,该县发展种植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65个行政村利用小片荒地、河滩地、沟渠等种植红芽簸箕柳1万余亩,每亩年收入3000元左右,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万元左右。
特别是通过柳编加工促进群众增收,采取“公司+农户”计件核算模式,带动3300名群众从事簸箕柳条等手工艺品编织,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数字蔬菜产业园——
种菜用上高科技
小暑节气,热浪蒸腾。汲冢镇黄竹园村数字蔬菜农场智能温室大棚内的黄瓜、小番茄等青翠欲滴,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环境参数,智能调控温湿度与营养液配比,空中升降设备种出“空中蔬菜”,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的技术全国领先,这里的小番茄糖度提升了20%,产量也大幅增加30%至50%。”数字蔬菜农场技术员张文飞说。
像这样的数字化种植农场在郸城县遍地开花。目前,该县已建成标准化园区14个、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619座,引导群众租赁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棚均年利润8万元左右。通过科技赋能,实施智能化水肥一体、环境智能调控、病虫害智能防治、产品智能溯源四项建设,推动农业向更智能、更高效发展。
在郸城县“两抓两带”工作法的创新引领下,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更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郸城样板”。展望未来,郸城将继续深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农户”五方合作机制,强化乡土人才培育,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野上书写新篇章,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郸城智慧与力量。(记者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