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漫步于周口广袤田野,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智能化“一喷三防”设施在红薯地、花生田有序运转,精准守护作物健康;蔬菜大棚内,无土栽培的番茄挂满藤蔓,饱满而诱人;加工车间里,“周口农产”礼盒正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作为农业大市,周口正锚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的目标,以绿色发展为笔,在豫东平原奋力绘就一幅粮满仓、产业兴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政策为基
锚定绿色方向,筑牢发展根基
“以前化肥农药用得太多,土地都‘累’坏了,粮价还低。现在搞绿色种植,地力慢慢恢复了,粮价也比以前高了两成!”郸城县种粮大户王建国的一番话,道出了周口农民对绿色农业的认可与支持。
周口拥有耕地1100多万亩,粮食年产量多年来稳定在180亿斤以上,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8、全国的1/50,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然而,传统种植模式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耕地因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个别区域农药滥用还造成水体污染。
为破解“高产不优质、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周口将农业绿色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出台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递减的目标。同时,建立了“市级统筹、县区落实、乡镇推进”的工作机制,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专班,联合多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此外,还构建了“谁绿色、谁受益”的激励机制,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基地示范
打造绿色样板,带动全域提升
走进扶沟县蔬菜产业园,温室大棚里“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让蔬菜脱离土壤生长,不仅化肥用量减少了60%以上,产量还增加了30%。“我们的番茄直供大城市超市,每斤能卖4块多,比普通番茄贵一倍!”产业园负责人李志强自豪地说。
周口聚焦粮、菜、畜、水产四大产业,建设了10个市级绿色园区、50个县级基地,形成了“一区带多园、一园带多户”的良好格局。在粮食产业方面,以“吨半粮田”为抓手,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商水县张庄镇2万亩绿色小麦基地,通过秸秆还田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20吨,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升。2024年,该基地小麦亩均产量达到1300多斤,较以往增收300元。“秸秆还田让土壤更肥沃,磨出的面粉更筋道,粮贩子都抢着收!”农户张秀兰笑着说。
蔬菜产业则打造了“设施蔬菜绿色种植带”,覆盖扶沟、西华等县区。西华县艾岗乡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每年种植辣椒2-4万亩,并成立了32家小辣椒种植加工合作社,专门从事辣椒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仅辣椒一项,全乡年收入就达到2-4亿元。在畜禽养殖领域,周口划定了“三区”,推动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太康县恒尔肉牛场采用“粪污发酵+沼气+有机肥”模式,年处理粪污3万吨,生产有机肥5000吨,实现了“零排放”,并为农田提供了优质肥料。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技术赋能
破解绿色难题,激活发展动能
“以前漫灌一亩地要用300方水,现在智能滴灌只需要80方,还能把肥料精准地送到作物根部,既省水又省肥!”沈丘县绿色种植基地里,农技员刘建军正指导农户用手机APP操控“一喷三防”设备。设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的各项数据指标,让农户能对土地状况了如指掌。
针对农业生产中“用水多、施肥乱、防病难”的问题,周口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攻关与推广。在节水方面,全市近200万亩土地采用了喷灌、滴灌等技术。淮阳区10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了智能灌溉系统,亩年节水150方,节省成本80元。“以前天旱的时候,得守在田里浇水,现在在家看看手机就行了。”农户王军感慨地说。
在施肥环节,全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量身定制测土配方施肥方案。2024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92%,化肥使用量相较于2020年减少了6.2%。鹿邑种粮大户赵卫东表示:“使用有机肥后,小麦根系更发达,抗倒伏能力增强,磨出的面粉口感也更好!”
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全市设立近百个监测点,利用“虫情灯+物联网”技术进行预警,并积极推广生物、物理防治方法。此外,周口还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品牌引领
叫响“周口农产”,提升价值空间
“这是我们‘黄泛区的黄金梨’,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果肉细嫩、汁多味甜、香气浓郁!”在今年省农博会的周口展区,工作人员的推介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
为破解“有品质无品牌、有产量无销量”的难题,周口着力打造“周口农产”区域品牌,梳理出十大类近百个绿色、有机产品,赴郑州、北京等地举办推介会,参加全国农交会,并借助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2024年,“周口农产”品牌曝光量达到5亿次,“扶沟黄瓜”“雪荣面粉”等单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西华县举办“桃花节”,开展“采摘游”等活动,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21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0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177万亩;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110个,其中区域公用品牌14个、农业企业品牌2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74个。
链上增值
延伸绿色链条,拓宽增收渠道
“玉米芯以前是废品,现在加工成膳食纤维,每吨能卖2000多元!”在郸城县产业园,工人们正将玉米芯送入加工设备。
周口积极延伸“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变。在粮食加工领域,培育了五得利、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五得利周口公司年加工小麦300万吨,带动订单种植20万亩,农户每斤小麦增收0.1元。蔬菜加工则重点发展净菜、速冻制品,扶沟瑞亚牧业建成10万吨速冻生产线,产品出口日韩,年出口额达8000万美元,带动1万亩基地实现标准化种植。
同时,周口融合电商物流,建设了10个县级电商中心、180个乡镇服务站,培育了300余家电商企业。2024年,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25亿元。项城“电商+合作社”模式实现蔬菜当天采摘、24小时送达全国。产业链延伸还带动了就业,2024年全市1200家农业企业吸纳25万人就业,人均年工资达4万元。“以前种地挣得少,现在在厂里每月能拿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鹿邑产业园工人李桂英说。
展望未来,周口将坚定不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市,让豫东这片广袤沃野绽放更加绚烂的绿色之花,结出更为丰硕的乡村振兴之果。(记者 付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