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高集乡老君堂村: 党建“绣花针”穿起乡风文明“千条线”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8-26 08:08:3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今天大孙子让俺去他家吃饭,小孙子媳妇非让去她家吃,争来争去,怪‘烦’人嘞!”这幸福的“烦恼”发生在鹿邑县高集乡老君堂行政村五世同堂的王业田家中。

  今年93岁的王业田有三个儿子,本来他的生活起居由三个儿子照顾,但前些年大儿子因病导致行动不便,于是孙媳妇刘晓燕、朱小丽妯娌二人便替公爹尽孝,承担了照顾爷爷的任务。

  在老君堂村,像刘晓燕、朱小丽一样的好媳妇还有很多,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德孝家风是乡村文明的基石,一个个小家的美德汇聚起来,便会使整个社会向上向善、新风扑面。”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文说。

  老君堂村下辖老君堂、小王楼、杨树刘、訾楼4个自然村,现有496户2049人,耕地1975亩。近些年来,老君堂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接续奋斗实现“三步走”。

  一起奔小康。争取项目资金,将全村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高标准建设村卫生室,配齐配强医务人员;引入民营医院,让村民便捷享受医保政策,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持续强化教育,村里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发展特色产业,优先保障贫困人口就业……村民富了,村集体每年也有20多万元的收入。

  生态更宜居。老君堂村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坑塘,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水质逐年恶化,坑塘边杂草丛生,靠近坑塘的住户苦不堪言,村民也颇多怨言。“村‘两委’多次商议,统一思想坚决整治。但在方式上,我们充分考虑后续管理问题,党支部不大包大揽,鼓励村民参与整治。”王昌文说,目的就是激发老君堂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重新找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按“四议两公开”一套流程走下来,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被充分保障。水变清了,村变绿了,景变美了……老君堂村探索出“支部牵线、党员带头、乡贤捐资、村民出力”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生活有品质。“美好生活,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要富足。”王昌文说,他的女儿、女婿是在务工期间认识的,彼此欣赏,属于自由恋爱。当女儿将情况给王昌文说后,他很高兴,女婿家虽是淮阳区的,但离得不远,家庭情况很好打听。一番了解后,让王昌文倒吸一口凉气:亲家家境十分一般,为大儿子操办完婚事,借了不少钱。为早些还债,老两口头发都愁白了。如此家境,别说婚房、婚车,估计连基本的家具、象征性的“三金”都成大问题。

  又是一番思想斗争,王昌文想着自己这代人的婚姻观:人品和感情第一,只要肯干,啥都会有。

  “结婚的时候,我们一分钱彩礼没要,又倒给2万块钱让他们置办家当。”提起往事,王昌文欣喜于他当时的选择,如今,女儿、女婿在郑州打拼,事业有成,有房有车,家庭幸福美满。

  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刮起攀比之风,老君堂村概莫能外。像村里办白事,都是“烟酒两顿饭,锣鼓闹两天”,少一个环节就被说是“不孝顺”,很多家庭有苦难言。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移风易俗村民公约:烟酒不上桌,只吃一顿饭,锣鼓敲半天,随份子每次不超过100元,宴请的标准一桌不超过200元。“这样下来一场白事差不多能省1万元,原来花费两天时间,如今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王义贤说。

  老君堂村以党建为引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开展“五美庭院”“乡风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新风示范家庭。这些身边的典型故事,让村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老君堂村以党建“绣花针”穿起乡风文明“千条线”,用润物无声的力量,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色”。(记者 侯国防 通讯员 丁冰冰)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