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银发”忙 基层治理“新”力量
——看周口市离退休党员干部如何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11-04 08:30:4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神经末梢”。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政治优势、威望优势和经验优势,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推动新形势下“基层善治”,应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作用。

  在三川大地,一张张生动而温暖的答卷正在书写——一群鬓染霜华的老党员、老干部,活跃在社区治理、邻里帮扶、文明宣讲的第一线,用平凡的坚守,为周口增添最厚重的底色,写下最动人的注脚。

  党建引领,织密治理网格

  沈丘县老城镇的刘庆同退休后,注意到许多老年人因慢性病困扰,生活质量下降。于是,他萌生了创办老年健康辅导班的想法。很快,在他的积极组织下,辅导班的规模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为了让辅导班学员有更好的学习和锻炼环境,刘庆同自费购置了音响设备和图书资料。85岁的刘月荣说:“参加辅导班后,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老刘为老年人办了件大好事。”

  基层治理的方向,要靠思想的灯塔来引领;治理的合力,更需要组织的纽带去凝聚。“要让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周口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银发赋能”,组织引导广大老党员、老干部贡献智慧力量,让老党员、老干部成为助力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共绘周口温暖底色。

  近年来,我市强化政治引领,结合实际搭好平台载体,鼓励引导老党员、老干部更好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全力推动老党员、老干部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党员身份永远不会丢。”退休干部赵学信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党员们的信念与坚守。

  坚守初心,破解民生难题

  刘德广退休前是川汇区蔬菜乡高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他成立了德广调解工作室,指导社区工作,化解群众纠纷,深受群众爱戴。高庄社区五组的两户居民因建房排水问题引发纠纷,两家小矛盾不断。刘德广听说这件事后,同网格员一起来到居民张某家中了解情况。通过了解得知,张某邻居的房屋未预留排水管道,遇到下雨天,邻居家房上的雨水直接排到了张某家院内,从而引发矛盾。经过刘德广耐心调解,张某拆除了两家之间的院墙,腾出施工空间,其邻居出资铺设排水管道,两家的矛盾最终得以化解。

  记者了解到,像刘德广这样在基层高效能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老人还有很多。我市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等,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谋员”“调解员”“宣传员”,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丰富的经验与温情。

  基层治理,不仅要解“事”,更要解“心”。老党员、老干部善把政策讲透,善将心结疏通,善使利益平衡,让一触即发的矛盾回归理性,让对立的情绪重归平和。群众们纷纷感慨:“以前遇事两眼一抹黑,现在有了他们带着我们去解决问题,心里亮堂了,遇事也有底气了。”

  守望相助,涵养和谐氛围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大厦的雄伟,而在于街头巷尾的守望。社会的发展,依靠年轻人的活力与拼搏,也离不开老年人的智慧与坚守。

  项城市退休干部王金中主动请缨担任项城市“乡村振兴顾问”,推动建立“党建+合作社”模式,帮助村民发展富硒小麦种植,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牵头成立“银发调解队”,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12起,让邻里关系重归和睦。

  基层治理的答卷,最终要落笔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间。这群老党员、老干部以柔性治理之智慧,让温情在街巷间流淌,让共识于邻里间凝聚。如今,全市通过组建“银发人才库”“五老队伍”等,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在矛盾调解、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领域发挥余热,将潜在的治理难点化解在萌芽状态,“银发力量”正以多种形式融入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成为三川大地上一道温暖的治理风景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周口发展脉搏愈发强劲的背后,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始终流淌着温情。现在,这群可敬可爱的老党员、老干部依然奔走在街巷阡陌之间,不忘初心,用脚步丈量民情,将个人的点点微光凝聚成照亮一方的火炬。(记者 杜林波 通讯员 闫闪闪)

责任编辑:史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