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周口临港开发区、黄泛区农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周口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5年9月15日
周口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为建立健全我市中医药科研体系,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以科技驱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中医药科研环境,聚焦创新主体、资源配置、平台建设、管理机制、人才培育等中医药科技创新关键要素,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效率与效益,提高中医药科技对我市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二)发展定位。周口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是全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医药科研对外交流平台,是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医教研产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中医药科研创新机构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上接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下联本市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业、学会协会等科研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对接省内外优质中医药科研资源,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科研工作,协同提升中医药科研实力,引进、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和团队,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和中医药人才孵化基地,推动重大项目成果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年底,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同时成立周口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组。
到2026年年底,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投入使用,完成机构设置及各研究室、实验室设置。
到2030年,引进、培育中医药科研团队5个左右,完成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10个左右,取得一批中医药科研成果,推出一批专科专病诊疗方案、中药炮制技术、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药种植技术,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50名左右,在中医药领域省级科学技术奖方面实现突破。
到2035年,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具有辐射能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推出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中药产品和周药品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四)发展布局。按照整合、集聚、引进、内生的总思路,以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为主体,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两大板块为两翼,整合市域内中医药科研资源,引进省内外优质中医药科研资源,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发展布局。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省级重点中医专科等为依托,集聚中医临床研究资源,建设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和突破;以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药企业研发机构(平台、实验室)、市农科院、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等为依托,集聚中药研究资源,建设中药产品研发平台,促进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和中药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应用;引进省内外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研发资源,分专业、分学科、分领域捆绑式合作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中药产品研发。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中医基础研究体系。
1.设立中医基础研究室。利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市农科院及市中医院等资源,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等,揭示中医药的作用规律和科学内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对中医药进行深入研究,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2.设立中医经典研究室。发掘、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与保护利用、中医理论内涵诠释和中医理论重点领域研究;加强对传承脉络清晰、理论特色鲜明的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认知理论,系统总结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精华,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能力。运用中医理论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医理论的广泛应用。
3.设立中医经络研究室。开展经络实质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探讨和阐明经络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并规范中医特色技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效,提高中医技术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中医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研发新中医技术、中医诊疗设备,发挥中医经络学在治未病、疾病诊疗中的特色作用。
(二)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体系。
1.设立中医临床研究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开展中医药科研立项、评审、评价等工作,推广中医药科研技术方法,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科研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科研质量。建立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对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广、运用中医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临床疗效和中医药科研能力提升。
2.构建中医临床研究网络。依托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市级重点专科(学科)等,构建中医临床研究网络,以疑难复杂疾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案完善为重点确定临床研究方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重点在呼吸、肿瘤、脑病、心病、肾病、糖尿病、肝病、骨伤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突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构建中药研究体系。
1.设立中医经方研究室(中医经方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药方剂的成分、比例和配伍关系,挖掘中药的药理学和作用机制,研制基于中医经典方的中成药和中药制剂,促进经方产业化;开展中药药物学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推动经方在慢性病、肿瘤、重症、疑难杂症治疗中应用。
2.推进中药研发。以中药企业为主体,与省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科技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提高中药新产品研发能力。以经典名方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为重点,培育一批临床疗效好、市场前景好的中成药大品种。充分利用周口中药材优势,支持企业研发生产中药新药,打造周口中药产品品牌。
3.推进中药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中药养生膏方、药膳食疗标准与应用、药食同源道地和特色药材新品种等研究,大力推进宜食、宜饮、宜用的中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功能型化妆品、精油、日化产品等健康衍生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带动规范化种植养殖、产品开发、市场流通等环节协同发展。
4.挖掘传承中药炮制技术。挖掘、整理、汇总中药炮制技术,对全市老药工进行摸底调查,积极吸收樟树帮、建昌帮、川帮、京帮四大中药炮制流派中药炮制技术,建立中药炮制技术库,为医疗机构、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中药炮制技术,提升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提高企业中药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1.设立产业发展研究室。对中医药产业链各链条、各要素开展中医药产业政策研究,提出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围绕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产业规划、政策咨询、融资服务、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信息技术等支持。加强与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联系与交流合作,为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增势赋能。
2.建立中药材育繁推研究基地。依托市农科院、市经济作物指导站等研究资源,培育壮大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建立种子、种苗繁育研究基地,开展种质资源、质量评价和控制、繁育和种植技术、炮制加工技术等研究,推进优质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和野生抚育推广,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质量,提高我市中药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影响力。
3.促进成果转化。积极与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省医学科学院对接,通过有效转化途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疾病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疗效显著的防治方案、技术成果。推进中医药产品创新,研发一批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依托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建设全市制剂中心,深挖名方和民间验方,研发院内中药制剂;加强以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医院制剂开发与应用。支持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承担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4.加强资金统筹和科研评价。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创新模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引导相关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机构等科技力量投入经费,按照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自身规律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医临床实践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建立由中医药专家、患者与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着重评价对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质量的贡献价值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中医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建立由市场和用户相结合,着重评价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贡献的科研评价机制。
(五)构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1.加强中医药科研队伍建设。依托现有人才资源,根据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需求,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头部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中医药学科(专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和拔尖人才。引进高层次科研团队,提供优越科研条件,吸引博士生导师、知名科研机构入驻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实验室、科研平台,汇聚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
2.搭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中医学术流派在我市建设中医传承工作室,对名中医及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型人才。依托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市级重点专科(学科)等,吸收引进先进诊疗技术,总结推广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培养临床研究型人才。依托市内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基础研究,培养中医基础研究型人才。依托产业园、企业研发机构、研发平台开展中药新产品研究,培养中药研发型人才。
3.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组建各专业学术委员会,明确牵头人和人员组成,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学术界顶级学者传授经验,商定合作事宜。加强与省内外学会、协会对接,组织我市专业人员参加全省、全国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三甲医院、头部企业对接,开展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掌握前沿知识和技术。
三、运行机制
(一)运行结构。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是集医教研产学于一体的机构,在市中医院挂牌,研究中心书记、主任由市中医院书记、院长兼任,其研究室、实验室等负责人由各学科带头人担任,由市中医院研究报市卫生健康委审核后,报市委编办备案。
(二)管理机制。研究中心书记、主任全面负责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的日常管理。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中医药科研评价机制及新型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报告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三)运行保障。对高端人才团队、重大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先行安排资金用于前期工作。科研创新收入、成果转化收益参与收入分配,促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人才激励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激发创新活力。
四、进度安排
(一)筹建期(2025年9—12月)。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选址于市中医院新区医院,规划建设中医药科研楼一栋、中医药产业发展楼一栋,由市中医院负责招标建设。筹建期内完成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制定、建设前期报批手续、施工图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等。
(二)建设期(2026年1—12月)。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投入使用,完成内设机构设置、管理团队组建、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基本满足基础业务开展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期(2027年—2035年)。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不断完善中医药科研工作,各项中医药科研创新要素集聚,建成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和科技转化产品,科技支撑中医药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成立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建设中遇到的政策障碍和资金投入、制度保障难题。对研究中心建设涉及的事项,市直各有关单位要重点推进、优先解决,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力争早日建成、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二)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专项经费,用于研究中心日常运营、实验平台建设改造、科研项目等,同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构建中医药科技的多元投入渠道,引导多方科技力量投入经费。
(三)加强人才保障。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高层次人才享受市“1+21”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和相关政策支持及待遇。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给予编制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宣传报道,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增强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市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