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有一份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事业和工作,有一份依靠自身能力获得的稳定收入,是群众心中最大的向往。
促就业增收入提升群众获得感
就业质量,能反映出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协同作用,通过搭建多元就业服务平台、创新招聘模式、分类精准帮扶等措施,有效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今年春节期间,川汇区春风行动暨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大型招聘会在关帝庙广场举行。410多家企业现场发出入职邀请,同步进行直播带岗,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当天,在充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后,求职者赵春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直接和企业沟通,让我摸清了行业最新需求。”
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凝聚众智众力,精心打磨就业服务细节,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全方位帮助大学生从“学有所成”迈向“业有所就”。
今年8月,在周口市2025年秋季专场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张梦萌攥着简历穿梭在医疗行业招聘展位间。“我是护理专业毕业,现场有十几家医院招人。”张梦萌说。最终她与我市一家专科医院达成就业意向,月薪比预期高出15%。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陈昊的求职过程更快捷。“起初投了简历都石沉大海,后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AI优化简历,把工作经验拆解成技术优势、团队协作等模块,很快被本地一家物联网公司看中。”他说。
“线下+线上”深度发力招聘活动,满足求职者就业需求,切实提高市场匹配效率。我市以搭平台、聚人才、拓渠道、建载体为抓手,还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豫见·省外”等系列活动,同时建立并完善“1+N省际劳务协作联盟”机制,加强跨区域劳务合作,促进了人才有序流动,为群众就业增收铺就了坚实道路。“十四五”期间,我市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060多场次,提供岗位199.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60.26万人。
一技在手,就业更稳,收入不愁。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打开高质量就业大门的“金钥匙”,能让他们就业更有底气、饭碗端得更牢。
市民刘燕红以前开餐馆,因效益不好另谋出路,多方求职失败后,经朋友介绍参加了市人社局牵头组织的月嫂培训。“没想到打开了新门路。”刘燕红很珍惜机会,学习特别勤奋。现在,她在上海当星级月嫂,月收入达到1.2万元。
“十四五”期间,我市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8.8万人次,完成规划预期的129%;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9.1万人次,完成规划预期的127%。
高质量创业助力群众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业是推动就业的不竭源泉。我市不遗余力呵护和培育创业者,使更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人就业。
六年前,蔡凯歌经营的电动车店铺只有50平方米。那时候是电动车行业发展迅猛期,他一心想扩大店铺规模,却没有多余资金。一筹莫展之际,他从新闻中获知小微企业贷款政策,便向有关部门提出贷款申请。“这笔贷款就是‘及时雨’,帮我把生意做大。”蔡凯歌说,如今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还带动一帮亲戚朋友就业,他很欣慰。
近年来,我市聚焦各类群体创业,积极落实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在降低贷款门槛、加强风险防控和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参与“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豫创天下”“凤归中原”创业大赛周口赛区选拔赛,为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大学生等群体搭建了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的平台。赛后,我市人社部门持续跟进,协助项目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我市还大力推进创业载体建设,对培育创业主体的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帮扶政策,成效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3家,其中4家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入驻基地的创业企业涉及数字产业、文创产业、智慧农业等领域,系统完备的创业生态链促使一粒粒满载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记者手记
每一场招聘会,都饱含着求职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满载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渴望。赵春宏在家门口找到心仪工作的兴奋,张梦萌觅得良职后的安心,陈昊在指引下快速入职的惊喜,刘燕红从餐馆老板到星级月嫂的转型,都让记者深刻感受到我市提升就业服务为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而蔡凯歌等创业者的经历,则让记者看到创业扶持政策如何让创业者的梦想照进现实。
就业稳,则民心安;创业兴,则活力足。从精准对接的就业服务到赋能成长的技能培训,从实实在在的创业资金扶持到生机勃勃的孵化基地赋能,周口正多维发力、系统施策,筑牢民生之本,激活发展动能。当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每一份才华都有舞台,每一个梦想都能落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就会升腾起更多幸福味道。(记者 黄佳)